帵字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 【未集中】【木字部】 梡 ·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3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唤切,音翰。木名。
《广雅·释草》,梡,槐也。 又《集韵》枯河切,音科。《类篇》木名。 又叶胡官切,音欢。《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说文解字: 汉字演变: (来源于字源网) 看图识字形演变(来源于字管家) 一、文字信息 ①字形来源:字形演化过程为“艹→艸→梡”。 ②字形结构:由三个字形组成的一个多笔画字,上下结构。 ③部首归属:部外笔画:3画;归入部首:木。 二、字源字理 “梡”的本义就是木名。《唐韵》中解释为:“梡,槐也”;而《集韵》中则记载道:“梡,木名。”可见“梡”的字义就是指树木。 为什么“梡”的本义会是树呢?这可能与“萑”字的字义相关。汉代的文献中就有“萑苇”这个词,表示的是一种灌木丛的意思。而在东汉的《汉书·郊祀志》中有载:“乃作方坛,方圆各五百步,中竖五帝标识,皆衣黄帝袍,戴白冠,各持玉璧七,于五坛之下,用币各如其制,而以菰茎藻粟米饭黍稷而祭之。……其帝颛顼配坐,其朝群神,则太皞配,其形并如人,四足,两臂两手。其笾豆之纳,簠簋之实,则粢食秫稻,肥羜醴酪,烝乳酪,酏粥,凡三十品。”其中“菰茎”指的是茭白的茎;而“藻粟饭”是加了米和藻类的干饭。整个祭祀所用的食物非常丰盛。而这里所记载的“笾豆之纳”“簠簋之实”所用的器具也是后来的礼器。
“萑”字在汉代的时候,一般写作“雚”或“軒”,而它的本义也就是指这种长得很高的芦苇一类的植物。所以,可以想象当时的“萑/雚/轩”和“梡”应该意思相近,都是指一种高大的树。 到了后世,由于“雚”或“軒”都变成了姓氏用字或者词组中的偏旁,因此“萑”就被用来单独表示这种植物了 ,于是“萑”也就有了新的意思——“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