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政十五投在哪?
这个“15投”应该不是指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而是特指“投递”(收报单位到指定地点提交报纸)的地点。 以前邮局除了提供邮寄服务外,还承担城市公共事务的公告通知功能,比如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人事调动、机构调整等信息都要在主要报刊上刊登公告,由邮政部门按地址投递。这种公事性质的邮件一般都不收费。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传统功能逐渐被替代,目前只有一些特殊行业还有这种邮件业务,如银行、保险公司等需要向客户通报相关信息或进行通知的,它们有时还要通过挂号信件来传递这些非密封的、有批转程序的、但不是保密的文件,但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各行各业,这类邮件正在越来越少。因此说“15投”逐渐被淘汰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15投”的淘汰也意味着中国邮政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的社会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想想看20年前,人们接收邮件主要是靠邮递员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送来,现在则是快递小哥开车在马路间穿梭。这中间变化的不单单是交通工具,更是改变了一种服务模式——由被动等待用户上门取件到主动将物件送到用户手中。
北京邮政十五局是在建国初期成立的军转单位,全称是北京市邮政局第十五支局,于2011年北京市邮政局支局大整合之中被撤销建制,组建了北京邮政宣武区域寄递事业部。
一、机构沿革
十五局始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期,全称是北京市邮政局宣武区第十五支局,原隶北京邮政三分局,后北京邮政分局撤并,十五局随直属于北京市邮政局。建局初期局址设于北京法源寺西街14号,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迁往北京市前琉璃厂西大街76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旧址)
十五局下设一个储蓄所,三个投递组(80年代初期)一个自备发电室和一个综合班组和一个机要室。80年代后期邮电分营期间,原储蓄所撤并,并组建了投递一.二组和综合组组成。
90年代中前期随着通信业飞速发展,原有工作环境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剧增的生产量需求。经十五局各级领导及市局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协商,十五局在95年4月从琉璃厂迁址于菜园街9号,9月全部生产搬迁完毕。 15邮局在菜园街9号,隶属3分局,菜园街口拐角。 15邮局现在在菜园街与南横西街路口。
2011年北京邮政进行支局大整合,撤销支局建制,组建区域寄递事业部,十五局改制撤消更名为北京邮政宣武区域寄递事业部。
二、建局初期条件艰苦,百废待兴
十五局成立初期硬件环境极为简陋,局内只有一间10多平的平房和一间5.8平方米的库房,一台1.5马力的手摇式机器,只担负55.2公里的单程投递段道和法源寺邮路的投递任务,职工人数只有九名。十五局人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自强不息,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的工作。为保证机要邮件的安全准时投递,机要员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常常往返几十公里,甚至百公里把邮件准确安全的送到单位和用户手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甚至以步行为主,或骑自行车甚至借拖拉机,牛车送邮件到用户手里。
60年代初邮电部为北京市郊区配备一批邮政电瓶车,由于当时十五支局的邮路为郊区县邮路,所以配备了一辆2吨20千瓦的电瓶邮政车,以汽油为源,在电能不足时补充燃油作为动力源。十五支局机要员刘汉三驾驶该车,往返奔忙在机要投递路上,成为机要员们的守护天使。
三、艰苦环境下造就铁人和硬骨头
十五局地处京郊老城区,辖区内的街道曲折狭窄且路况极差。50-60年代投递员使用的只有平板三轮,在如此恶劣的路况下十五局人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和大无畏的精神投入的工作中。涌现出许多感人事:张洪远在1975-1978的四年工作中,由于道路狭窄,路况太差,自己驾驶的自行车倒了450多次,自己为了邮件的安全受到过200多次皮外伤。但是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陈有田在投递中为了保护邮件不被雨水淋湿将自己的棉衣全部包裹在邮件上,自己的棉衣被全部湿透,严重伤寒患上肺炎,经过抢救才化险为夷。还有很多老同志在工作中有腿摔断,在骨折未愈就投入的工作中,很多老同志在工作中带病坚持在工作在风雨中服务在用户中。
四、老一代十五人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五十多年的建局历史上十五局涌现了无数默默无闻的老前辈为十五局的发展和邮政事业的兴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任局长张占元从部队复员参加工作,在十五局工作的22个春秋中,把十五局当成了自己生活和战斗的家。在工作和生活中言传身教并率先垂范,在建局初期邮路条件和路况十分恶劣,投递员在工作中常常会受到意外伤害。张局长带领职工自己制作伤药制剂,自己亲手为每一位受伤的投递员包扎治疗,关心职工胜过亲人。
在物质匮乏条件极为恶劣的建局初期张局长亲自带领和指导十五局职工自己动手开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