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在五行属什么?
《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周制,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谓畿内采地也。今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是也”,说明“三辅”之“辅”当系“国”字之误。所谓“周制”,实际上只是西周的制度而已。 东汉应劭说:“秦废封建,置三十六郡,一郡治一县也;二千石各治所而垂化乎万里焉。京师者,郡之郡,故谓之京尹”(《汉书·百官公卿表》),此即“京师”名称的由来。 又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君臣、上下、尊卑之大分也”。可见秦汉的郡相当于一个县,由中央政府委派的郡守统辖。那么,“京兆”作为郡名显然是以其所在地区为京师之意了。不过,根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述,这个以京师命名的郡在西汉初年叫吕姓国。因此,它和京兆尹这个政区建制应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从以上资料可知,当时的“三辅”和后来的“三辅”并非同一概念,前者包括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的全部或部分地域,而后者则指现在的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至于为什么会在长安建出这么一个与京城有关的特殊行政区呢?这恐怕就得从“三辅”的来历上找了。 西汉中期以后,为了加强长安地区的防务和经济建设,朝廷在此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于是有“中尉”及相关的政区设置,如杜陵邸狱属京兆尹所辖,高陵县属左冯翊所属的茂陵县等。由于这类机构常设于京兆、左冯翊、右扶凤三个政区的交界之处,所以人们习惯上将这一带叫做“三辅”,并逐渐将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和原来的十三州刺史部之一的雍州合在一起称为京师三辅。到了东汉末年,曹操把原雍州的属地独立出来另成立了一个司隶校尉部,但当时的人们仍然沿用着“三辅”的称谓来表示这块位于首都附近的特定区域。 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五郡三辅”并不是一种行政区划的名称,它们都是古代政治经济中心——长安一带的简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