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线是什么线?
“五行线”是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运用在天上的星辰与地理间的关系,而制定的一种用于指导实践生活的技术。 其具体运用包括:择地建筑、择地葬墓、行军布阵、征伐攻守、选将用兵等等。在古人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人体也是由这五大要素构成并受它们影响的。人类的生活,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也都受着它们的制约。
所以,掌握和利用这一原理,对于古人来说十分重要。《黄帝内经》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怎样找到这些规律呢?
古人们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夏至)的时候,地球位于A点;而当太阳到达黄经22.5°(冬至)的时候,地球位于B点。
由于地球每公转一圈,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一个冬至或夏至。古人就把这两个点所在的直线称为“冬至至夏至之道”,简称“子午道”。
然后,他们还发现,在“子午道”的西边有一根赤道,在它的北边连接着北极星,在南边分别延伸出三根短棒,分别指向东南、西南和西北方向。
在“子午道”的东边也有一根赤道,在它的北部连接着南极星,南部分别延伸出三根短棒,分别指向东、东南和东北方向。 为了便于记忆,古人将这两组赤道各命名为“南赤道”和“北赤道”。
在“南赤道”上分别有二十八宿中的室、壁二宿;而在“北赤道”上,则有二十八宿中的奎、娄二宿。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赤道上,时间大约为上午7-9时之间。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经过“南赤道”进入“北赤道”,时间在每天的上、下午1时至3时之间。到“夏至”这一天的中午12时,太阳直射点在“北赤道”上。随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继续向北移动,逐渐进入了“室宿”区域。
从“冬至”到“夏至”,是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古人把“冬至日至夏至日”的这段旅程称之为“黄道一周”。
按照这个原理,他们又找到了日月行星运动的一条重要规律——“朔望月周期”,即月亮每个月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一个朔望月,长度约为29.5306天。
有了这条规律后,就可以进一步推算太阳和月球以及其他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了。这种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推测未来吉凶的方法,被称为“推步之术”。 除了以上所述外,“五行线”还与其他许多文化现象密切相关。
比如,古代的医学经络学说中就有“五行线路”的说法,即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字表示“痛疽肿疡”等五脏病证的穴位分布情况,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的病候可以通过这“五行线路”反映出来。
同时,它还对中医的“望闻问切”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例如,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就诊时的衣着颜色,来推测相应的五行属性以辅助诊断;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言谈举止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进而判断疾病的状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