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生肖会飞?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这两天我刚好在研究这个主题,打算写一份长一点的解答。 这个研究的出发点源自于古人对于飞行为的理解。 在古代文学中,常以“羽”指代飞行。比如《诗·邶风·燕燕》有“之子归,远予离;瞻望弗及,泣涕雨下。” 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就解释这句话说,“远,犹高也。予,我。离,丽也。燕子高于人,而犹谓之高,以其近于人之目故耳;若夫青云飞鸟,则远近可知矣。”所以古人用“羽”来表示飞翔的意思其实是很形象的。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飞翔和羽毛联系起来呢? 这就要说到古人对于“飞”这个动作的理解了。 古人理解的飞其实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因为我们现在理解飞指的是能够滑翔的鸟类,但是古人的认识里,鸟能飞的必要条件是有羽毛,但是有了羽毛就能飞吗?并不是这样。 根据《礼记·檀弓下》记载,“有虞氏,棺五寸。周人衰,椁七尺。殷人,棺厚四尺。周人,棺八尺。汉兴,丧葬制度,或以棺厚四尺、长六尺为殓,谓之‘周制’或‘汉制’,无尸,举柩而行。”
这里的“棺”其实就是指埋葬时用的棺材,而不是指活着的时候乘坐的轿子(古代有钱人家去世之后会停灵,也就是把尸体放到棺材里,让死人“坐”进棺材里,等找好风水地再下葬)。从这段文字里可以看出,不论是有虞氏还是周人或汉代,棺材的尺寸都是根据死人身体的大小而定的,并不像今天我们用棺材里放一个死人的方法。
那么古人的棺材是什么样的呢?汉代刘向撰写的《列女传·贤明传》里就有描述,“宋桓夫人卒,庄公往祭之,其仪执锡杖,曰:‘齐宫不备尸,吾知君不欲闻丧声,敢布诸宗室。’”也就是说,到了春秋时期,齐国已经用“丧杖”代替了棺材里的尸体。这和大舜“葬于苍梧之野,河阳之北”有着同样的道理——“薄葬”!
既然古人理解的“飞”是不具备现代意义的飞行动作的,那为什么还要歌颂大鹏、仙鹤等有羽毛的动物能够“飞”呢? 我猜测,这是因为这些有羽毛的动物只有它们才能飞,而其他不具备飞的动物不能比它们的行动更方便,因此用“飞”来形容这些具有飞翔能力的动物。 从古到今,能够真正飞行的动物其实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动物都不会飞。
据目前研究发现,会飞行的动物大致包括4个类群——翼手目、啮齿目、鸥形目和鹈形目,其中翼手自和鸥形目的飞行能力是最强的。 但是很多动物虽然身上有毛,却并不会飞。例如哺乳纲里的食虫目、兽耳目、海兽胃囊目、鼹目、真兽亚目中的奇蹄目和偶蹄目等等,这些动物身上的毛虽然多,但并不能飞。
相反,一些身上没毛或者有极少毛发(如鳞甲)的动物反而能飞,例如两栖纲的蛙目、龟鳖目的蠵龟以及爬行纲的鳄目、蛇目等等。 再看看我们的十二生肖,猪、牛、羊等家畜都不属于能飞的动物,而鼠、兔等宠物虽有毛却飞不起来,鸡能飞可却没有翅膀,只有龙、虎、猴、马等少数几类动物既能飞又长有羽毛或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