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字代表什么生肖?
1,卯兔 古代有“卯卯”指代干支中“卯”的词语。《礼记·檀弓下》中有这样的记载:“卯之尸,还葬而往。”郑玄注:“卯,葬日。”宋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提到:“今人用事,必以卯为始……如立春之后,无三月则卯,无二月则寅。”卯在古代是指开始的意思,这个意思后来写作“萌芽”。春天树木发出嫩芽,正是“卯”的本义。
2、辰龙 在十二生肖里,只有龙是“形声兼会意”“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均具备的。辰既是音节的组成部分,又有表示时间的意义——“日出三竿(暮三刻)”的辰时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天刚亮的时候叫“辰时初”,也就是现在的“晨”。
从字形上看,“辰”像一条盘曲的龙,里面有一“田”字,与土地有关。古文字造字都很讲究。古人把“辰”的甲骨文写成“壬”的样子,上面横着两条曲线,像太阳升起后和降落前的日晕,下面像一座拱桥,整个字形就像黎明时旭日初升的景象——旭日在东方,所以“辰”的本义跟今天属阳的早晨相关联。
3、巳蛇 “巳”指地支的第四位,也指属相中的蛇。“巳”字的演变过程反映在甲骨文中已经是明确的“巳”字了。金文的“巳”作“已”。小篆的“己”。隶书发展到楷书最后定型成为今天的“巳”。
关于“巳”的字形含义,唐代李贤等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解释得最清楚:“古者,纪月别用‘寅丑’字样,至‘巳’则言‘起日’。盖‘子’代表夜半,而夜半者,子时也;‘丑’代表牛宿,而牛宿者,丑时也;‘寅’代表黎明,而黎明者,寅时也;‘卯’代表日出,而日出者,卯时也;‘辰’代表食时,而食时也,辰时也;‘巳’代表隅中,而隅中也,巳时也。其后,纪月者,又别立‘寅’字,以为正月之首,而旧称‘端月’矣。至于‘午’,则以‘午’代‘未’,谓之‘季夏’,所谓‘五月芒种末’者是也。至若四月之中,有‘清明’之称,取意自‘春分’,且‘清明’者,‘清朗明净’之意也。”这段话说明了很多问题:第一,“巳”字最早形象是“起日”,相当于现在早晨九时至十时;第二,人们一开始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第三,时间划分的方式随着时代变迁发生过变化,如“辰”“戌”“卯”“酉”四个时辰,在唐朝之前属于“九个小时”,到了宋朝就变成了两个小时的“上、下”两个时段。如此等等,十分复杂。为了便于记忆和理解,作者特意画了一张“十二时辰标志图”。这张图把一个昼夜分为二十四份,每份各代表一个小时,非常科学。
4、午马 五马并行的“五”字古字形像五匹马头尾相接。战国文字中“五”字形体发生变化,变成“㐅”,这好像是由“五”字形变来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认为“㐅”就是“五”字,并解释“㐅”的含义“推邪正也。从二竖。”可见这是“五”的本字。现代学者认为“㐅”是“五”的异形字。现代汉语字典收录这两个字,都读wǔ。
5、未羊 未时的本义是指太阳偏西,也就是下午一点到三点。这个时候,阳光开始偏西,但是仍然强烈,所以“未”字形象一把“烈日”,这就是“未”的本义。另外,“未”也是十二属相之一,排行第八。
6、申猴 古代神话传说中有“黄帝战蚩尤”,其中蚩尤部族的旗帜上有许多“申”字样的符号,用来表示“申”的部队。于是“申”就形象地成为了猴子。“申”还是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九。
7、酉鸡 古人确定时辰,是以天干地支形式记录的,每天午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是“子时”,此时夜幕降临,而这一段时间属于“子时初”或“子时末”。同样道理,一天当中中午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是“酉时”,这时白昼最高,所以“酉”代表鸡。
8、戊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戊”和“戌”都有“大”的意思,“戊”是布满了阳光的土块,而“戌”则是“光明的大”。“戌”字既可以指狗又可以比喻士兵。“戍”的本意就是用兵防守。因为古代行军多扎营于日落时分,所以“戌”和“戍”都引申出“夜晚”的意思。
9、亥猪 大约在西汉时代成书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中有这样一段话:“亥之日,商旅不行;亥之月,草木不生。”汉代学者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物势》中提到:“亥者,核也。亥豕相通,故亥为豕。”现代学者考证,“亥”最早字形像一头披散着长发、身体匍匐的人,像正在跪拜的神祇,所以“亥”有“大”的意思,而且指的是最大的神祇——祭祀用的“猪”最大最多。因此“亥”也通“大”,读hai(四声)。“亥”的本义就是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