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相于五行属什么?
首先,五行学说并不是我国古代的相术师们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华夏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基础之上,并经过大量的实践与验证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它来源于古代华夏先民对于宇宙万物演化规律的一种认知,这种演化的次序就是五行相生相克。 金生水,是因为金属(五行的金)的颗粒有棱角,在水中就会打磨光滑,所以金生水;水生木,是由于水滋润了树木(大地的草木都是靠地下的水分来滋养),所以水生木……这是一种朴素的物理学观念,也是五行学说的起源之一。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认识的加深以及社会历史的演变,古人将五行相生相克扩展至人事领域,从而形成了“五行”说。在《尚书·洪范》中就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里将五行与水火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定义,而木金土水的方位也确定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和儒家开始将五行运用到社会关系当中去。根据《黄帝内经·灵枢·通天》中的记载:“黄帝曰:余闻天地之生,六合之间,上下徙移,周流往来,莫不循环;左右倾侧,何道可以从其形?岐伯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乎自然,此养生之道也。”这里的五行已经具有了后来中医里五脏、五色、五味等的含义。而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也成为了中医诊断疾病、推断寿命的过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五行学说逐渐被神化,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用来愚弄人民的工具。被引入儒家的五行学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书经》《诗经》等“经”,以及《周礼》《仪礼》《礼记》《大唐开元礼》等一系列“礼”,还出现了占卜决疑的《五行大义》等等著作。至此,五行学说已经彻底被神化,被人们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