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建饱和了吗?

逮佳睿逮佳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没饱和,而且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短板和不足之处,需要大量的人才和技术人才去解决这些难题。 就拿高铁来说吧!现在我们的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了,甚至有了复兴号这种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高铁车型。然而我们现在的科技人员仍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在350公里/小时以下的高速动车组、重载动车组、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真空管道列车等多种类型动车组的研发上纷纷投入了人力物力。

由于起步晚,我们在高铁领域虽然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但是一些关键核心的技术却被西方国家卡着脖子,如高速动车组所用的电磁驱动控制系统就有来自西方的专利技术。另外我们在高寒地区高铁线路的建设维护、高铁通过深海和高原隧道的通风降温系统、高海拔风沙地带的防护等技术上也存在短板。

再说高速公路。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人均公路里程只有12万公里,远低于美国(42.8)、日本(70)等汽车工业强国,这意味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底盘更轻量化、发动机技术的升级换代、变速箱技术的进步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来攻克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学科上的难关才能实现。而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这样的工程更是挑战重重,因为海洋环境下的超大型桥梁建设在全世界都是难题。

最后说到普通铁路和航空建设。我国的普通铁路网虽然已经比较密集,但是在通达性和质量上下功夫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是西部地区。我国西南、西北等地区地跨多省的铁路项目由于受到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建成后的养护维修难度非常大,加之这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筹集难度大,因此这些项目的推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而在民航方面,我们不仅要建设更多的机场,满足人们对航空出行的需要,还要适应飞机性能的升级换代、运行模式的改变等来夯实我国的空中交通网络。

弓舒航弓舒航优质答主

从全球的基建对比来看,中国基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从能出门到出得了远门再到出得了国门,从看得见听到看得到听得到再到能自我参与和享受光影声画,人们的消费潜力将对基建提出新的需求。

例如,我国卫生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距离,2019 年美国每万人病床数为 31 张,中国仅为 6 张,并且优质的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医疗基础设施未来将迎来大发展。

目前,除了新基建外,传统基建相关的投资增速已经开始回暖。

因此,对于基建不要有“一锤子买卖”的错误认知,我国不仅没有“基建饱和”,“新基建”和“老基建”还会在未来发挥更大效能。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5G 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型基础设施更加重视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的集成,带有鲜明的科技色彩和产业升级导向,体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既能拉动当前投资和就业,又能促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着力点,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