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在五行中属什么?
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天气现象,实际上只有气象意义上的晴天和雨天两种;在人类历史记载上出现的气象灾害更是寥寥无几。因为人类对气象规律的认识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对很多自然现象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而在古代中国,气象学的研究要深入得多,也发达得多。古人用阴阳五行的观点来解读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甚至连风雨雪晴这样的自然现象都有其理论依据(详见《洪范》)。当然,其中必然夹杂着大量的迷信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的气象学对于自然界的风云雨雪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在人们一提到雷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闪电”、“打雷”,但在古代中国可不是这样。“雷”本身就是一个会意字的象形字,从字形上来看,上面部分像“雨”,下面部分像“田”,整个字的意思就是把“雨”落入“田”里,这就是古书的描述“落雨成雷”。所以古代的雷跟今天的雷意思可不一样,我们今天意义上的雷,古书里面叫“闪电”,又称“霆”。而古书所说的雷则是这个样子的 “雷者,阳中之阳也,阳气盛极而两仪素覆,阴阳之气闭塞而不见光,其声隆隆如雷霆,故名霆。”——《尔雅·释天》
“雷者,阴阳薄动,阴气微达于阳中。当其激奋,阳居阴中,犹如雷震,故名雷。”——《广韵·之韵》 “雷者,阴阳小击。——《集韵·支韵》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在古代汉语里是指“闪电”,是短时的、突然发生的带电现象。而“雷”则是指在阴阳二气交替之际出现的隆隆之声。
不过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传统都还在延续着。我在江南地区生活的时候,春天晚上听到那种“轰隆隆”的声音,老人们会说这是“雷”;看到夜晚天空中那一道道蓝色的闪光,也会说这是“闪电”。 而关于“雷电”的五行属性,这要看什么时候了。古人把一昼夜分成了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地支相连,如子时、丑时……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对应的脏腑和器官,而凌晨1点到3点是胆经最旺的时间,也是子时,胆属木,而木克土,故此时节气通根于木;下午5点到7点是小肠经最旺的时辰,也是未时,小肠属火,火生土,故未时节气通根于土。 如果是中午之前的雷雨,由于阳气达到顶峰,阴凝不雨,土气盛极,其五行属土无疑;而如果是在傍晚之时,金气渐盛,遇上有水的阴雨天气,金生水,五行属水;若是夜间的雷雨,此时阴气盛极,木气不通,虽然属土,但阴盛阳微,土不生金,反而制木,乃为有害无利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