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是什么生肖?
我猜是蛇,原因如下: 首先,在《红楼梦》中,宝钗的金项圈上刻着“永不为增”(第三十六回),而通灵宝玉上的语句被抄大了一半,只剩了“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第五十二回);这两句话暗合了“一生沉默”的判词以及“一声霹雳”的曲子——因为沉默故能潜伏,以无声胜有声;因为霹雳一声,从此万念俱灰,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任性和撒娇了。
其次,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时候应该还没有“十二生肖”的说法(据考,这个说法出自冯梦龙《警世钟》,大约是在明朝中期之后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的,而在曹雪芹那个时代应该还没有普及),但他笔下的蛇却与子鼠、丑牛等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都不同,因为他把蛇赋予了人的情感。请看《红楼梦》中关于蟒蛇的描写: 贾瑞正愁无处可走,忽见这边来了一条莽汉,大有凶光,不及躲避,挺着脸正问:“你是什么人?”那莽汉道:“我是雷公嘴小霸王。”贾瑞听了吓得浑身发抖,说:“你……你是雷公口的小霸王?”小霸王点了点头,说道:“我把你脑袋劈开!”说着,就抡起了板斧。 这里将“蛇”描写成了有“凶光”且与人一样的“情感”,这样的“蛇”显然已经具有了“神性”——与“十二生肖”中的“巳蛇”何等相似。而且,这条会发“凶光”的蛇还拥有自己的姓(音同“相”),并且是个复姓——“雷公嘴”!这又与“子鼠”“卯兔”等有着“姓名学”的“生肖”中的动物多么相符。
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虚拟的动物。其实,许多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虚构怪兽(chimera),比如欧洲的狮身鹰头女妖或者狮身人面像。这些“非自然”的动物其实是人们在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祈福避邪和农耕文化影响下产生的灵异生物,它们的特性是“兼有”、“杂糅”、“合体”或者“变形”,龙就是一个有麒麟角、马鬃、蛇身、鳄肚、鹰爪等特征的“十全大龙”(完美之龙)。
从时间角度来看,生肖动物可以分为古老、古老兼用和新兴三类,龙和鼠就属于古老兼用的生肖。十二生肖与十二辰名对应的过程很复杂,最早与子时对应的应该是地支的“子”,东汉王充《论衡》等典籍中已出现了鼠与子时的对应关系。至于龙与辰(也像蛇)对应,主要因为它有“变化无方,通理不测”及“飞天乘云,周游四海”的性能。而龙在天上遨游的“潜伏”和“出没不定”的习性,与辰时(早晨7:00~9:00)太阳若隐若现、云蒸霞蔚的景象相吻合。于是,辰年辰月辰日辰时出生的人被称作“龙腾于天”而被奉为大吉。
龙在中国几乎成为吉祥、尊贵、英雄和有力量的象征,许多“龙子龙孙”以有“龙马精神”为荣。实际上,一些亚洲其他国家和人民也喜欢龙,如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甚至印度北部、南美洲的阿根廷等地也都有关于龙的传说或图腾崇拜。
作为中国人的重要图腾和文化印迹,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比如中国人习惯用“乘龙快婿”、“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龙的传人”和“龙腾虎跃、马到成功”等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