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学是什么?

班德欣班德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国学”二字一直颇受争议,有人说应该为“汉学”、也有人说应该是“中国学”或“国朝学”,因为“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钦定《辞源》中。该书指出: “国学,犹言国学旧学,即所谓中国遗文故训之学。” 这个定义显然过于宽泛,因为“中国遗文故训之学”包含了汉语字词、典籍文献、古代礼仪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远远超越了今天人们对“国学”一词的通常理解。而人们常说的“国学”多指以儒学为首的中国传统学问。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国学”这个词来指代中国传统学术呢?使用其他词汇不行吗? 当然可以!实际上,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学界普遍使用的概念是“国学”而不是“汉学”或者“中国学”,这些概念只是清末民初才开始流行起来。

然而,当“国学”成为一个具有主流意义的概念之后,其内涵却并没有得到明确界定,这给其后诸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以“国学”命名的第一本教科书由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出使德国大臣严复所著——《国学纲要》。他在书中开宗明义地说:“吾国人今日自称为国学者何谓乎?曰:六艺而已矣。”所谓的“六艺”也就是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这就是说,在严复看来,只有重视培养这六种能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国学”。

然而,如果以严复的定义来衡量清末民初许多著名的国学大师,如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等人,则会发现他们所擅长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六艺”的范围。如果非要让他们专注于某一种或几种技艺,那无疑是一种苛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分工,后辈学者更不可能完全继承前辈所学,而是各有自己的研究和专长。如果说前人的知识和才智是一代代累积起来的话,那么后人只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爬行者。一味强求后辈学者完全继承前辈的立场、观点甚至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

到了民国时期,虽然有许多著名学者,如胡适、傅斯年等人都曾大力提倡研究“汉学”,但一般学生接受的教育仍然是“国学”。以北大为例,尽管该校的国文系课本是胡适编订的《国语文法》,哲学系的课本多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历史系的必修课程是翦伯赞撰写的《中国史概论》,但所有这些科目都被归入“国学门”,而学生也都被称为“国学”。可见,“国学”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成为官方认定的正统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