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的成语?
成语,是对历史事实、现实生活或外来文化的浓缩提炼,一个成语背后常常有一个典故或者出处,有的出于古代的经典著作;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还有的由前人提炼概括,出自文人笔下。成语具有教育人民如何做人做事的重要作用,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从古至今,被广泛使用。
成语来源于“四书五经”。
1、择善而从
本意是说从善可得福,行恶将得祸,要选择善事来做。在《中庸》中,引申为从善如流,即高兴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而实行,亦即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2、不亦乐乎
语本《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朱熹集注:“旧朋来,所以旧学有益而喜也。”指每当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研习学问,切蹉琢磨,交流心得,感到莫大的快乐,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后来,人们把它固定为“不亦乐乎”这样一个成语,泛指事情办得很畅快,或事物进行得尽如人意,非常快乐。
3、欲速不达
语本《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指做事情过于心急,效果反而不好。
4、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谓遇到应该做的事情,要积极主动,而且勇往直前。后来人们将它引申为当着大家的面,毫无谦让之意。
5、任重道远
语出《论语·秦伯》:“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指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要经历漫长和艰苦的历程。
6、见贤思齐
本指看到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后来也引申为看到不好或不对的东西就想着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