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又叫什么城?
1、上海古称“申”,简称“沪”或“申”,别称“沪渎”“下浦” “华亭”“闵采”等;宋代始有“上海”之称。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因上海西南有一海坛,故名上海县。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始设上海府,统辖松江、奉贤两县及上海州。乾隆二十五年(1760)升为上海道,并置松江府。道光二十一年(1841)设上海海关,咸丰元年(1851)建上海租界。民国三十八年(1949)解放前夕为江苏省苏南行署所在地。
2、关于上海的别称和俗称很多,除上述外还有: 光州——北宋时上海属淮南东路光州。 东淀——宋元时期将长江口以南至南汇县一带水域称为“东淀”。 南郊——旧时南京西路以北地区称南郊。北郊是中山北路以北的地区。 小方壶——元明之际,以今静安区北站一带为中心的北部城区多为方形的里弄住宅区,居民多姓顾,故有“小方壶”之称。 大世界——旧时以静安寺为中心的市区称大世界。 新闸——旧时位于苏州河以东的旧闸北区一带称新闸。
老闸——旧时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合流处的老闸桥附近地区。 闸北——光绪四年(1878)建宝山路桥(即现在的宝山路隧道),将原属于闸区的光复路及附近的横浜路、宝山路等路段从闸北分出,设置宝山厅,归江宁府管辖。清末至民国初期这一带称闸北。 朱屺瞻先生《沪上丛谈》一书中收录的上海俗语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