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子五行属什么?
“逸”字,从劳心者到劳动者 先秦时期,“逸”字的字形演变如下: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这个“逸”字,一直和“心”有关系,而且都是左右结构。最明显的是小篆,直接把“心”放到了左边。但是,在秦简中,“逸”字却变成了上下结构,且上部的“兔”(形如“月”)代替了原来的“心”。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战国末期,社会处于大的动荡之中,大量的人口流失,成为逃亡的奴隶。他们有的失去生产资料,变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有一些人,由于没有登记在册的自由民身份,常常受到统治者的歧视,生活也十分困难。这些流离失所的人,经常是官府征发徭役、编入户籍的人中之罪人——他们是社会中的无产阶级。 “逸”的意思,就是让他们脱离繁重劳动的过程。《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这些“有产”和无产的区分,在古代社会,就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区分。 那么,“逸”就是让这些一无所有的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当然,这种保障仅仅是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而已。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即按土地多少征收人头税。在这种制度下,一些本来无地或少地的自由民,为了免受征税之苦,只好去偷荒地(俗称“抢亩”)以自肥。对此,孔子提出“不夺农时,桑柘不刈”的主张,认为这些抢亩者应该得到照顾。 而“逸”,就是在不夺农时的前提下,给予这些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所以,“逸”字下面加“兔”,正是说明这指的是无家可归、流散各地的奴隶或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