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疗法适合中国吗?
看到很多人拿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中国来举例,证明市场经济和自由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但其实,在20世纪初,世界大部分地方已经接受了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如美国)的时候,我们的前人还是做了个石破天惊的决定:走一条既没有市场也没有资本的路。 那就是计划经济。
当然,我们后来放弃了计划经济,但不是放弃得「干净利落」。我们走了自己的路——市场化改革。 把市场化作为改革的引擎,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了什么新思维,而是因为我们在30年间积累的矛盾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如果当时不搞市场化,而只是加强政府的权力(尤其是国企的权力),我们现在可能已经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一路狂奔了。虽然会少走些弯路,但最后的效果可能反而更差。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政府突然有了什么新思路,而是在农村已经有了很大的腐败和失控的现象,农民负担很重,而城里人又抱怨穷,因此为了安抚城里人和开拓收入渠道,必须进行改,改什么?就是放权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曲折的,其中经历了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才开始在农民手里放权,一开始也是试验田式的,逐渐推广开来,形成了现在的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
城市里的改革是从放开价格(以价定量)开始的,之后是放开流动(下海),这两步可以说是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但也产生了相当多的混乱和问题。特别是物价和通胀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务院一次出台了增税四档和贷款上限两大政策,才终于稳住了局势。这之前可说是乱乱哄哄。 至于资本管制的问题,应该说是在放权和引入市场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的。我们确实犯了不少错误(如人民币汇率问题),也付出了一些代价,但我们一直在尝试着。相比起其他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我们的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
总之,改革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步大棋,每一步都有无数的政策组和专家在盘算琢磨,当然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甚至是非理性的抵制。可以说,改革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不是市场或者计划的问题,而是市场和不市场的混合问题。什么是市场?什么是计划?在我们这个体系里已经很模糊了。有很多事情似乎已经属于市场的范畴,但也有很多属于计划的范畴。于是我们就有了所谓宏观调控,或叫宏观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