苒的五行属是什么?
“苒”字在五行中属火,拼音读作rǎn; 笔画数为15画,五行为阳火; 部首为艹,全字形的结构是上下结构; “苒”字的字形在古代字形是从「旦」、「艹」变化而来的。
繁体字「苒」是由「艸」及「冉」两个文字所合成的新字。《康熙字典》中解释「冄」字时说,「卽冉字,因冉字从艸,故加艸成冄。」又解释说「苒」字时说道,「《說文》作䓕,云,𤣥艸也。从艸音如。或作苒。」也就是说,「姌」「冄」「苒」这三个字本同一来源,都是指细长的植物。后来才有偏旁不同而读音相同的「荏」「訒」这两个字出现,含义也由草木逐渐变成「柔和、软弱」等意思了。 不过「荏」「訒」两个字现在很少用了!
五行,亦作“五形”。中国古人认为天下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即“五行”。它们相互滋生(“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排在首位,然后再以生成关系次序相接,构成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
五行除了相生之外,还有相“克”(制约)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个次序也是循环不断的。相生相克的两种属性称为“生我”和“我克”(相生关系)、“克我”和“我生”(相克关系)。“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元素;“行”在古代汉语中作“途”、“道路”讲,五行的“行”引申为“运行”。
“五行”二字在文字上可能有两种不同含义:“一是指天下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一是指构成之五行的运行规律。五行之外的“六合”(指上下与四面)和“九州”(指九大区域)。在中国古代,“五”可以指天下万物。五行说实际是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之一,用来解释自然界的事物和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
“五行学说”即由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发展而成的,它是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总体认识。它萌芽于殷商,形成于西周,完善于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历算、医学、哲学、宗教、化学、建筑以至文学艺术、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其理论本身是唯心的、迷信的。古人对“五行”的理解是把物质和宇宙观、方法论相统一,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