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投资哪些?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主要是以债券和股票的二级市场买卖为主,投资模式相对单一。由于政策限制以及商业银行业务自身发展的限制,能够投资的领域和资产种类较为有限。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46号——持有待售资产及负债,企业持有的可转换为现金或等价物的金融工具,在公允价值变动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情况下(即摊余成本计量的情形),属于资产负债表内的项目,不影响利润;而在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情况(即估值技术计量的情形)下,则形成未确认融资费用(对于债权性资金来说)或者未实现理财收益(对于股权性资金来说),这种融资费用/理财收益每年按一定比例分摊或提取,形成财务费用的增加或者投资收益的减少。但无论是哪一种计量方式,最终都是要体现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并不明显。 不过从长期来看,随着市场有效性的提高,市场波动性的增加,这些资产价格公允价值确定的基础——现金流折现模型中的贴现率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这些资产的账面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市场上一直存在套利空间的话,银行通过买入并持有的策略,是能够获取无风险收益率的。当然这种无风险收益率的水平会受到市场有效性程度的影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都是基于稳健型资产组合的情况下的最佳预期收益。现实中,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而进行的激进型的资产配置,其收益不仅受到市场表现的影响,还会取决于银行的交易策略是否得当、头寸调整是否及时等,因此并非总能获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另外,在市场出现大幅下跌的时候,如果采取买入并持有的策略,资产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