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属于最终需求吗?
投资在短期内不是最终需求,但从长期来看肯定是最终需求。 所谓短期是指一年以内,在这个时间跨度内,投资的物品和服务的支出虽然会减少国民收入(收入-支出=储蓄),但国民不会因此变穷;所谓长期是指一年以上的时间跨度。在此时间跨度内,投资的物品和服务的支出确实减少了当前的收入,所以国民在这期间内会变穷。但长期内收入的减少量会小于短期,所以整体而言,国民的富裕程度并没有削弱。 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人在收入水平(或购买力)提高后,多出来的每一元钱里用来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比例。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消费倾向。如果一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75,那么当他增加的收入中有25%是用来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如果他的收入增加到原来的3倍,则他多出的2倍的收入中75%是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比他收入没有增加时多花1倍的钱。
一个人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商品服务部分所占的比例称为平均消费倾向。它表示这个人每得到1元钱,其中有多少钱是用作消费的。如果一个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0.8,那么他每得到1元钱,就有80%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如果他得到了10万元,则会花8万元在商品和服务上。如果他的收入增加了1倍,则他会花1.8万元在商品和服务上——比收入没有增加时多花1.4万。可见,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大致相同。但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会有明显下降,这是因为人们预期物价会继续上涨,所以现在多花的1元钱,将来只能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因而不愿意现在多花钱。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导致总需求和供给同时下降,从而加剧通货紧缩的风险。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大量发行货币,从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由于资金的价格下降了,企业投资和居民理财的欲望就会增强,投资和消费需求就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