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颈是何生肖?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蛇。 “硬颈”中的“颈”指的不是人的脖子,而是传说中的龙(或神)的脖子。 《史记》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李广射虎”,里面有个细节描写李广看到草里的石头,误以为是大老虎,就射出去了,结果箭射进了石头的脖子,把石头都射穿了。 这里的石头被射穿的部位,在文言文里就叫“项”,也就是脖子的意思。所以李广射箭的时候,是说“弓弦响,草树尽皆低伏;及射杀虎,虎项上没羽,据地呼曰‘我是老虎’”——射出去的箭,穿透了老虎的脖子,老虎也知道自己被射中了,于是仰头大叫“我是老虎!” 这个“项羽”的“项”字,在现代汉语里就是“jiàng”,读音同“奖”。
“硬颈”中“颈”的意思也是“项羽”的“项”,不过这里用来代指传说中龙的脖子。因为古文中很多句子都是主谓宾结构,为了整齐美观,往往会用一些修饰语来代替动词或者名词,代替名词的最好办法就是用表示该名词所属类的词来替代,比如人名“虞舜”的“舜”代表的就是“虞舜”的“舜”,动物“百鸟”的“鸟”代表的就是“百鸟”的“鸟”,植物“双桂”的“桂”代表的就是“双桂”的“桂”等等。 这种情况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比如王维的诗中有“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李白诗中也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月明白露清,秋风鼓画桡。”诗句中的“千里目”“九回肠”“明月”“白露”都不是具体形容眼睛、肠子、月亮或者是白天的名称,而是泛称,指的是可以看见的眼睛、曲折回旋的肠道、明月、早晨和白天。
同样道理,“硬颈”中的“颈”也不是指人的脖子,而是形容像龙一样的长脖子。 我的家乡在江南地区,那里经常用来祭祀的神灵不是牛头马面之类的神话人物,而是“杨二郎”,传说他有一条非常长的脖子(杨二郎的名字叫做杨二郎,可见他的“二”指的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