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字五行是什么?

濮阳馨昕濮阳馨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猪,亦称“豚”、“彘”“豨”、“狗鼠”等,是一种动物。在16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人到中国来居住,他们发现中国人民吃猪肉,很奇怪,以为猪是中国人饲养来供神灵拜用的祭品,所以就把猪称作“天荤”(即不食肉);至于中国人为什么敢吃这种被当作神圣的动物呢!他们认为这一定是违反上帝的旨意而犯了罪造成的恶果。于是,他们就严禁中国人吃肉。可是到了17世纪初,荷兰人首先把猪种带到阿姆斯特丹去繁殖,接着其它国家的商人也相继在各国繁殖和饲养起来。这样,猪便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由于人们都管猪叫“猪”,于是也就将一种属于猪科动物的家畜称为“猪”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猪的称呼很多,如彘 豕 豚 狗 豨 牂 豕苍 豨猪等等。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豕与猪,除少数例外,其形体结构大体相同或相似。不过有些字形,虽然形体基本相同或相似,意义却完全不同。例如:

①《说文解字•亥部》:“彘,彘也。从豕至声。”许慎认为“彘”是“彘”的本字。段玉裁《说文解注》指出,当“彘”成为“豕下加‘至’字”后,原来的“豕”就被称为“彘头豕尾之猪”。可见古代的豕与彘形体相同。但是,段玉裁又指出,古书中的“豕”凡六见,皆指野豕而非家猪,而古书中的“彘”则无一不是家猪。《说文解字》所说,是有问题的。

②《说文解字•犬部》:“彘,豕也。从犬至声。”这个形声字的“犬”旁表示读音,下面是个象形字“至”,意思是野猪。

由上面的解释可知,所谓“彘”就是野猪的意思,与后来的用来表示家猪的“豕”完全不同。然而我们却经常看到“彘肩”这样的词语。那么“彘肩”中的“彘”是什么意思哪?原来这里的“彘”是指公猪而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彘,彘也。从犬至声。”段玉裁注解说:“‘从犬者,彘之字以犬为之旁者,俗谓之长脚猪。’”按段玉裁的说法,“彘”原为野豕,后来为了便于区分野猪和家猪,便在“豕”上加一犬旁而成。因此,用“彘”来代称公牛是不合适的。

再如,“豚”也是古代常用的象形字之一。关于它的含义,清代王念孙说得很详细: “凡书作豚者,犹象其初生,未成髀胫之时耳。今之豚形虽似初生,其实已足四顾,而蹄足坚劲矣。盖古之豚,而今之豕也…………………然则古人于豚豕之字,往往不分,特举豕而已。”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豕”字在古代可以泛指一切猪类。但到了汉代以后就不再这么用了,只用于指家用猪。

我们认为豕字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字。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用法外,还应该包括以下这些含义:

第一,指野猪群,用以比喻聚众作恶之人。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余观元人杂剧,多有此语云:‘我和你两个是野猪群中打群阵。’” 第二,借指凶猛的老虎。如明·杨基《赠张士信侍郎二首》之二:“老豕窥山夜号风,不知谁是袁安卧。” 第三,用作动词,意为驱赶或赶走之意。如明·刘基《卖柑者言》:“噫嘻唏!有如此势而尚为人谋者耶?故曰:‘诸羊之猪也。’” 第四,用作名词,表示对猪的蔑视。如前引李白诗中“莫学江南豚”的“豚”即是。此外还有唐·陆龟蒙《新沙》诗中的“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中的“吴牛”也是一个蔑称。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豕字应分为三个义项来研究,分别为:

A.用于家养的猪 B.用于野猪 C.用于比喻聚众作恶的人 D.用于比喻老虎 E.用于表示驱赶或赶走 F.用于表示对猪的蔑视

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我曾经在另一个问题中写过长一点的解答了,题主可以查看一下《五行的起源》,这里就简单说两句吧。 (1)“亥”的五行属水;

(2)根据《尚书·禹贡》、《礼记·月令》等所载,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立春,商以建丑之月为正月立春,周以建子之月为正月立春。秦以建亥之月为正月立春——汉承秦制。而“亥”在五行中属水,故“亥”有水的属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