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疝气手术怎么做的?
小儿腹股沟斜疝(俗称“小肠气”、“气肚子”)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通常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平卧时可回纳,站立时突出。虽然绝大多数患儿在一岁以内可自行消失,但若两岁以上仍不消失,或出现下列情况,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一、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二、查体发现囊性包块,触之较硬,活动度差; 三、嵌顿时间过长,导致肠管缺血坏死; 四、反复发生急性炎症反应; 五、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体重不增; 六、因惊恐、哭泣引起疝复发或加重。 除了上述需要手术指征的情况外,对于部分年龄较大,不愿接受手术的儿童,还可选择佩戴疝气带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一、麻醉与切口 一般采用全静脉麻醉,在腹股沟区做1个长约0.5cm的切口,通过分离肌肉,找到疝囊后予以切除。如同时存在双侧疝,需分别做两个小切口,分别寻找并切除两侧的疝囊。
二、操作过程 在腹腔内,有一层双层腹膜,两层腹膜之间的腔隙叫做窝。当腹压增大的时候,比如孩子用力咳嗽、哭喊或者排便困难的时候,肠管就会向下移动,从而挤压到周围的器官组织,造成胃下垂、肾盂积水等。而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腔内压力增大,从而使腹膜间的窝变得宽大,使位于窝内的腹股沟斜疝发生移位,从腹壁薄弱处凸出体表形成包块。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必须将突出的肿块还纳至腹腔,才能彻底治愈该病。术中关键是将肿块还纳,消除腹腔内压力增高致病的因素。
术后当天,患儿即可下床走动。术后伤口无需特别护理,保持清洁干燥即可。术后两周左右可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