諵五行属什么?
“南风”的读音是nán fēng,不是néng fēng、nǎng feng、nàn fēng或náng fēng。 其中“南”读作níng;“风”读作fèng(一说是“méi”)。 在《说文》中有如下解释: 南,高而亢也。从丶口。凡南之属皆从南。(丶) 风,八风也。阴阳升降,寒暑相逐,其入人,生疾者也,故为百病。万物之所生意也,故谓之风。从后,从虫。虫,万灵之总名也。凡风之属皆从风。
根据上述解释可以知道:在《说文》时期,古汉语中不存在“南风”这个词汇,只存在“南風”这种语法结构。 “南风”的本义并非指的是来自南方的天气或者风,而是指的八卦中的“巽卦”(☴),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巽巽”(xùn xùn)/巽巽风。 所谓“東北”“西南”也不是天气的意思,而是一种方位的代词。因为東=冬,西=夕,所以東北和西方都指的是冬天太阳斜升以及落下的方向——北方与南方的相反位置。 而“东南”“西北”则是在東+方/西+方的前面加入一个表位置的动词“向”构成的动词短语,用来表示一天之中日出及日落的方向。
至于古人为什么要用这种奇怪的语法来表示风向、东西南北呢?这还得从古代的星宿信仰说起...... 据传,中国古代将天上的星座分为二十八组,又叫二十八宿,东方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即东方青龙)对应四季之中的春季,因此又被称为东宫;西方七宿(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即西方白虎)对应秋季,因此又被称为西宫;南方七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即南方朱雀)对应夏季,因此又称南宫;北方七宿(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即北方玄武)对应冬季,因此也被称为北宫。 根据古人的观测,在一年当中,不同季节所吹来的风会呈现出不同的性状——春天温暖多风,夏天凉爽多雨,秋天干燥少雨,冬天寒冷多雨。而在一天当中,白天太阳升起之前的风为“阴风”,此时阴气开始从地下滋生出来;而当太阳落下之后吹来的风则为“阳风”,此时阳气开始从地面消失进入地下。 所以按照古人的观念来说:东风是阳气由下向上生长时刮起的暖风(春夏);西风则是阴气由上向下滋长出地面的冷风(秋冬)。西南风是春末夏初时节,阳气已经充分壮大到了顶点,然后开始走下坡路时的热风,所以西南风是“暴风”;东北风是秋末冬初之时,阳气从盛转衰并向地下沉去时刮起来的凛冽寒风. ——于是就这样形成了古人所谓的“八风”——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各有一风,而且它们各自的名称还都有典故。 关于“南风”的由来也是如此:据说上古时期有个叫商均的人,他非常崇拜尧舜禹等圣王,于是就将自己的封地封在了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南部地区,以象征自己是南方的君王。后来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为了安抚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宋国的开国国君),便将商均的后代迁移到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居住。而当时商丘所在的地方正是属于东方之方的最南部区域,所以也就被称为“南亳”了。 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忘记了这个关于“南亳”的历史传说,以至于到后来出现了将“南亳”误认为“商丘城”的情形。再加上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比较多,于是在后世典籍中就产生了诸如“南亳邑”这样的表述,导致后人无法再还原出它的本来面目。语言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多么巨大啊! 不过还好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及时地纠正了过来,否则的话岂不是又要让众多学子陷入到一个又一个的误区中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