垵属五行什么?
“垵”字是个生僻字,在《康熙字典》中就有记载了。 《康熙字典·申集·土部·垵字》载曰: “垵字,从土,音按。又作埯。《六书故》云:掩土也。或作揜。”“《集韵》《韵会》《正韵》并安晚切,音奄。《玉篇》:埋也。《增韵》:深坑。《元曲·乔牌儿》曲云:‘你道我深坑低凹。’ 又《广韵》安眼切,音罨。《集韵》《韵会》《康熙字典》并同。《类篇》:穴也。《元曲·醉太平》词云:‘平沙野岸杳无踪。’
又《广韵》《集韵》《韵会》并乌感切,音晻。《集韵》、《韵会》并引本作庵。《玉篇》:幽闲也。《唐书·吕温传》:‘温所居者……山明水秀,幽闲邃密,惟温之家,可以隐读。’《宋史·张抡传》:‘自号莲峰居士,于涌仙洞结庵而居。’ 又《集韵》《韵会》并於甘切,音谙。《集韵》:窒也。《五音集韵》:塞也。与《玉篇》《字汇》《正字通》义同。
“垵”字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分别为ān、ǎn和àng。其中,ān和ǎn是常用字,用法略有不同,àng则十分生僻,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使用。
“垵”字的最早出处是南朝文学家梁简文帝萧纲的作品,如他的《乌栖曲》有“拂曙向辰,走牵牛宿南轩。房星急聚,落月沉烟。绿阴一夕,芳尘满轩。偏惊妾少经时,复叹郎行极远;去住两情难问,泪痕滴破罗巾。此夜相思多少!眠来谁知道,因睡起贪新,弄妆梳洗迟。独眠空馆,时闻砧杵声哀。暗想离愁别恨,多少不堪。”诗中的“房星急聚,落月沉烟”用的就是“垵”字(《康熙字典》)。
唐朝诗人王建的诗《宫辞》中有“井底冷泉清水碧,井边石磴上阶斜。竹枝风动露沾衣,香粉无因着麝脐。日高卧室掩残妆,银鸭香炉尽日熏。燕子来时梅信早,玉钗敲断月明里。莺花犹怕春光老,笑倚东风娇欲舞。腰肢未胜绵缎软,脸霞微晕胭脂薄。”这里的“井边”的“井”字用的也是“垵”字(《全唐诗》)。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念奴娇·春情》里有“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况昏黑夜里,今宵怎忍归去?”其中的“重门须闭”用的是“垵”字(《全宋词》)。
“垵”字在元朝出现得比较多,如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戏用其韵“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嫦娥应待我、乘槎来。河伯听吟哦:方朔才是料,苏卿未要哀。”又如《鸳鸯被》第二折“猛听得窗儿外梧桐叶洒然响,早惊觉梦里身缥缈。”又第四折“他那里莺娇燕昵我这里寂寞凄凉……”这些作品中出现的“河伯听吟哦”、“猛听得窗儿外”的“窗”字以及“他那里莺娇燕昵”的“他那里”用的都是“垵”字(《全元散曲》)。
明代小说名著《西游记》第七十四回,孙悟空因为师父唐僧一味念经,不睬徒弟们,于是忍不住抱怨了两句。唐僧听了不由怒从中来,喝令悟空:“你这猢狲,敢无故刁钻!”孙悟空说自己是“好意来劝,怎么反发狠坏心,着人咒我?你这般骂,饶你不打不骂,我老孙却平白受气!”(吴承恩著,《西游记》第十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