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五行属性怎么获得?
五行的来源,最早记载见于《尚书·洪范》,讲的是商周时期君王询问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天子之气数的往事;东汉张衡的《灵宪》有“土居中央,万物所归”的说法 ,这个中央不是指位置,而是特指五行中的土行。在《礼记·月令》中,有季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描述的是东方木行的特性;在季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商,律中中吕,其数九”,讲的是南方火行的特性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用五行学说阐释世间万物的起源和运行规律,《黄帝内经》中就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万物丛错,千万变化,未知其原者,此皆阴阳五行之变也”,五行成了宇宙运行和人生变化的本质;中医还将五行运用到对病症的诊断上,如《难经·五难》说“问日:五脏气绝何候?答曰:五脏气虚,脉微,厥逆,冷骨抽筋,恶寒发热,色黑无泽,肝肺俱虚,五脏气绝矣”。
后来,中医还用五行来说明体质的差异性,如《灵枢·百病始生》中有“故智者之养生也……审于阴阳,慎守其规,以平为期,而中气盛,血脉调和,营卫流行,气血通畅……”明代医家高秉的《脾胃论》有“愚尝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居四方之中,具冲和之德,为四脏之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所不为……若胃腑之本病,不过饮食失节,劳倦忧思。”
可见,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是天地阴阳之变的产物,是对人体命运规律的抽象概括,这种规律既指生命过程的自然演化,又指病理变化的因势利导。
至于五行与五脏、五体的对应关系,则是现代医学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