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区人多坏?
本人在北京郊区生活了近40年,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些体会的。 先说结论:个人素质的提高是慢慢实现的,从70后开始慢慢好转;农村恶霸式的地主/富农并没有被消灭,只是逐渐失去了话语权;城里的外来者比郊区的本地人是要老实善良很多。
为什么说是渐变不是突变呢?因为我的亲身见闻是从我70年代出生开始的。 先说说我父母这一代,他们那一辈多是65-70年代出生的,这时期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大批无地可种、无所事事的农村青年,因为城里“三铁”(铁饭碗、大集体、国家分的房子)的优越条件,纷纷跑到城里找工作,而他们的子女也就成了“乡下人”(当时城里人的鄙视称号)。这些乡里来的年轻人由于没有文化而且又受到城里人的白眼,所以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如倒垃圾、扫厕所等,自然收入也是很低的。
因为是临时户口,也没有住房公积金什么的(80年代后期才有的),所以买不起房,要么单位分配宿舍,就像我父亲单位分给我父母一套一居室那样,要么像我们孩子住的小院,以家庭为单位租一间房,厨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 因为没有文化且工作很低,所以收入也很低,再加上养孩子、还房贷(公房很便宜,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租金,但是需要每年交几千块的房租,而且是现金)等支出,所以日子虽然过得紧紧巴巴,但也算是平平安安。
再说说我自己,我是90年代初来到这个城市的,虽然从小生活在离这里不远的县城,但因为户籍的原因一直在这里上大学,于是成为了城市里真正意义上“有户口”的人。因为有了城市户口,所以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当时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所有新建的住房都是“经适房”),也可以享受银行按揭贷款。于是我和老公用双方父母的积蓄,再加上我们的工资外加借点儿钱,在城区边上买了一套两居。因为我们职业是教师,属于体制内,加上又是外地人,所以贷款额度很高,几乎零首付(因为当时学校福利好,工资外快也多,所以每个月还贷对我们来说并无压力)。于是我们从北五环外买了套房子,搬进了城市的中心区域。从此孩子上了城市里的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我们因为工作调动,也终于离开了那个拥挤破旧的小院,搬到一个正规的小区里,过上了新的生活。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换了大房子、有了车,孩子的生活质量比我们当年要高很多了。当然,我们自己也变成了城里人,各项补贴也都拿了,社保也按时按量交了。
现在的孩子更幸福了,随着进城农民制度的完善,除了那些无地的农民工后代以外(这部分人群已经逐渐被城市吸纳,融入了城市),现在的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后会直接转为城市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