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自于古人对自然界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察和认识。
《尚书·洪范》有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可见,最初的五行不仅是指五种物质(元素),而且也指这五种物质的五个性质。
中医学所讲的“五行”,源于《黄帝内经》,该书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五行”的概念并对其作了具体的定义: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这里的“五行”即是指构成宇宙的五大元素,亦特指“金、木、水、火、土”,而这五大元素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正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在《黄帝内经》的时代,人们已经观察到自然界中的万物均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人体也是由这五种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五脏功能与五行是相对应的,即“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人体内的五脏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五行关系。
如果某个脏腑发生了病变,那么就可以通过调整这个脏腑的功能状态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心脏有病可以服药治病,这属于“治本”的方法;如果心脏病发作,需要进行急救,此时采取“治标”的方法,用针刺或者手按穴位的方式急救,待病情稳定后再做进一步的治疗。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最终目的是维持和恢复脏器功能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