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虎是什么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辰龙巳蛇午马未羊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子鼠—— 古人把天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其中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由七颗恒星组成,被古人观察为北斗七星的模样,所以这七颗星也被称为“北斗”。 北斗第一星到第四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第五星至第七星的名称是:玉衡、开阳、摇光。 这几颗星在古时用来判定方位,称为“北斗定位法”。 而子时正是北斗七星由东向西移动的时候,此时“天枢”和“天璇”两星的位置最靠近北天极,也就是说当子时一到,太阳由东向西运行到“天枢”与“天璇”之间,一天就过去了。
而第二天的子时,北斗七星的位置又移到了“天机”和“天权”之间…… 所以《黄帝内经》中说: “子时,天地昏黑,人已熟睡,阴阳交接,美梦正浓。” 古人通过“北斗定位法”来测量时间的流逝,所以在子时之后,时间每过去一秒钟,北斗的星轨就会向前移动一点点,正如现代时钟中的时针分针一样。 因为“天枢”和“天璇”两颗星最靠近北天极,又在每时每刻不停地自转,所以古人认为它们代表着“阴阳之交”,即今人所说的“春分”和“秋分”。
每年公历3月21日左右,太阳来到“天枢”和“天璇”之间,这一天也是春季的开始,所以古书上说: “春分,阴阳平衡,天气变暖。” 又因为“春分”时地球位置接近公转轨道的中央,所以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几乎等长。 在古代,人们用“圭表测影”的方法来计算时间和确定节气,这就是古代的“北京时间”,它和现在的北京时间相差不超过15秒。而在“春分”这一天,这种误差恰好为零。
“春分”后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一直到“夏至”,也就是农历五月的中旬,白昼最长的一天。此后,白昼开始变短,直到“冬至”,也就是农历十一月的中旬,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过后,白昼一天天变长,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可见,在“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期间,太阳由东向西移动的时间最快,每天经过北斗星区的时间最少,而子鼠就在这时候出生。 所以子鼠又叫“鼠儿”或“子神”。 丑牛—— 《史记·天官书》中谈到“北斗”与“南斗”的关系时说: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 南斗六星君的住所是在象天府(今南京紫金山附近),每当夜间出来时,他们便端坐在家里,仿佛正在看戏的观众,因此也叫“演员”。 而北斗七星的住所则在牵牛宫(即河鼓三星),正好对着南斗。 每当日出之时,阳光直射在南斗,犹如剧院的灯光逐渐熄灭,南斗六星渐渐隐去;而当太阳落入西山之际,又是北斗七星的光芒照耀着南方夜空之中刚刚升起而又逐渐明亮起来的南斗六星。
古人看来,人的一生就是“生——死”——再“生——死”的过程。人生就像大地上的波浪,一波接着一波,不断起伏。而在生命的曲线图中,人们总要在暮年后才能领悟生命真谛,即所谓“积功成德,善始善终(《易传•系辞上传》)”所以《礼记 • 檀弓下》才有这样的记载: “亡而新丧,在殡,五日而成服,丧数满三月而后葬。” 换句话说,人在“满月”之前夭折的话,他的亲属应该在三个月内将其埋葬。
如果逝者超过“满月”之久才办理后事,那就是违反礼仪了。 可见,人们在长期观察宇宙星辰的运作规律后发现,无论人生的旅程如何曲折,总有“满月”和“冬至”“夏至”出现在前方,就如同总有死亡在等待生命。 为了规避死亡,人们需要不停地“生长——收获”——再“生长——收获”,即在“冬至”到来前“蓄能”——在“夏至”来临前“输出能量”。
唯有如此,人生才能避免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否则的话,生命就会像枯萎的花朵一样渐渐凋零。 正因为这样,古人对“立春”和“秋分”这两大节气尤其重视,在正月和八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分别举行纪念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