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在五行属什么?
“五行”之说,首见于《尚书·序》: “序”中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这里的“五行”就是指五种物质——水、火、木、金、土;“行”是“形态”或“品质”的意思。 东汉大儒郑玄为《尚书》作注时,就沿用了“五行”的提法并做了详细的解释: 可见,《尚书》中的“五行”是相对于“四时”而言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四季规律。那么与之相匹配,五行也应该有生长化收藏的形态和过程,而且应该是按照水—木—火—土—金的顺序进行。所以郑玄才特别强调“次相推”(依次推移)、“相生”(滋养化育)、“相制”(制约平衡)的道理。
至于这“五行”到底是什么呢?按郑玄的说法就是: 这就是说: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为五种基本性质。比如古人把颜色归结为五行,即青(蓝)属木、赤(红)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把五味归为五行,即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等等。
这样,任何事物只要找到了其本质上的五行属性,就可以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了。后世不少人尝试给与“五行”以实质性的内容和定义。如明代学者李贽认为:“五行者,五行之性也。”“五行”其实就是指人的“五官”(目、舌、鼻、耳、四肢),其属性分别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他的根据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话: 这里的“五色”其实也包括了“黑白”(黑色属于水,白色属于金),“五味”包括了“苦辣酸咸鲜”(苦味属火、辛味属金、酸味属木、甜味属土、辣味属火),“五音”包括“宫商角徵羽”(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徴属火、羽属水),“五臭”即是“膻焦香腥朽”(膻气属土、焦味属火、香气属木、腥味属水、朽味属金)……总之,只要是物质,都可以用“五行”加以归类。
再如清代学者袁枚在《五伦演义》中提出了“五行”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他把“五伦”与“五行”一一对应起来,试图用“五行”来说明人类社会行为准则。这种观点被清朝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标准的答案。 不过,这种种说法都只是一种定义,缺少足够的理论依据。后人无论多么努力去寻找一种公认的符合实际的“五行”物质,都只能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