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五行属什么?
根据《宋史·五行志》,北宋自建国起共发生73种自然灾害(不包括气候异常和瘟疫),其中水患26次、旱灾18次、雹灾14次、风灾9次、霜雪灾7次,其它4次,另外南渡以后灾害次数大幅增加。 从这些数字上看,宋朝确实是重灾王朝之一。那么问题来,造成如此多的灾异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先看水患。两宋时期黄河改道泛滥严重,比如靖康之变时黄河“全流东下”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就不提了,南宋绍兴年间也是“河决于寿张,东南流经单父、虞城,灌巨野湖,城郭田畴多成水乡”(《宋史·五行志》),此外还有“江水泛溢”的问题(《宋史·五行志》)。
除了黄河以外,长江也在宋代发生过多次泛滥事故。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正月“江潮横溢”;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正月“江水泛滥”;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四月“淮泗涨溢”;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荆湖大涝”,这一年雨水都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为历代所罕见。 除了自然原因造成的洪水外,人为因素也同样不能忽视。
宋朝设立榷场与辽国、金国进行贸易,这种边境贸易当然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但也有其负面效应——走私猖獗。据说辽国境内“羊鞍河(今老哈河)以北盗贼纵横,辽人贩茶者多被劫掠”;到了金国境内“自松亭关至野狐岭,数百里间,盗贼蜂起”,而宋朝的边境城市更是被洗劫一空。这些边境地区的盗匪不仅抢货、杀人,还会放水淹城——《契丹国志》中记载的“水攻城”想必就是此类事件。
五行有火木水金土,每个字都属于五行中的一种,宋字属于金,所以是五行属金。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来阐释自然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根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以五行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这五种物质互相资生又互相制约,保持着不断的消长,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灭,成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
五行即“五材”,“以所生为行”。木曰曲直:曲直指木的属性。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说木具有生长、条达、舒畅的特性。生长条达、疏通畅达是木的基本特征。从人体来说,肝木具有调畅气机,疏通气血,调达五脏六腑之功能。《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肥,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音苍,其人轻劲。……东方之病多内舍肝。”由于东方之域的地理特点是水潦渊盛而风寒调,水潦渊盛,其民嗜鱼而肥;风雨饶急,其民黑色疏理而轻劲,故其民所内舍之脏主要是肝,所患之病也多为肝病。“心病下传于肝”,即心病可以传给肝。《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甚则折骨,发屋,飞沙走石……”等等。
火曰炎上:炎上指火的属性。炎,热也;上,升腾也。炎上指火具有温热、升腾的特性,火焰炽热上升。温热、升腾是火的基本特征。从人体说来,心为君主之脏,主血脉,通百脉,脉行血,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都是火热之气在运行,《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南方之域,……其民……轻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砭石从南方来。”由于南方地域,地势高下,且其火食多,其民嗜谷而处浓石,故其病多为挛痹,其内舍之脏主要为心。同时,肝病也可以传给心。所以有“肝病下传于心”之说。《六元正纪大论》说∶“火郁之发,……甚则埃昏,昏瞑,伏匿,火反下击……。”
土爰稼穑:稼穑指土的属性。稼穑,泛指庄稼的种植与收获。土能种植和收获农作物,具有得天地之中的特性。因此,土能载育万物,生长化成而无所不备,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符合中央特性,故为土。从人体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具有受纳、运化、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脾气在中央转运如枢纽,升清降浊,布散精微于全身,营养脏腑形体官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因些脾通万物而成生化之脏。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之域,……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跷从中央出。”由中央之域的地理特点是高地陵居,风至而沉,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内舍之脏主要为脾。还有“心病下传于脾”之说。《六元正纪大论》说∶“土郁之发……,甚则腹坚。食饮不入,大病乃止”等等。
金曰从革:从革指金的属性。从,顺也;革,更也。从革是指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如秋季主肃杀、收敛和变革。顺、从、变革是金的基本特征。从人体来说,肺为娇脏,体阴用阳,通调水道,主宣发肃降,主一身之气而行呼吸之气,外合皮毛。肺体为里而应于内,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