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的五行属什么?
《黄帝内经》中,“脆”字出现次数仅次于“骨”和“肉”,可见其重要性。那么,什么是“脆”呢?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月加三动,故一呼一吸五脏之气皆盛三寸矣。”
“脉之动弹者,血行气盛;脉之急滑者,气血俱盛;脉之弦紧、沉涩者,有邪气也。” 而《素问·五脏生成篇》对“脆”的解释则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病则胃不能行津液,六腑闭塞。腹肿。脾病者,身重腰痛。其肥者,痰饮咳吐。四肢不收。言语音低。其人身瘦,其色多赤。气短咳吐,痰涎。” 从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脆”有两个意思——运动和力量。前者属于生理性,后者属于病理性。 但是,如果结合《黄帝内经》整篇文章来看的话,“脆”还有第三个意思——体质。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厥阴之令,风气而阳微,故厥阴所长者也。少阴之令,寒气而水盛,故少阴所生者也……太阴之令,热气而土行,故太阴所化者也……”
此处“其所"指的是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而这种功能状态是取决于先天的体质的。“风木”、“寒水”、“热土”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体质类型——“风木”型的人容易激动,喜欢生气,“寒水”型的人冷静沉着,“热土”型的人热情活跃。这种不同的体质又导致了不同的五行属性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子午流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脆”其实是代表着五种不同的体质。 这三种含义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当然是有的。
比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是以知经脉之为源,营血之分部,逆流溢泻,随风布散。”这里的“逆”其实就是指代“经络”中血液和气的流动方向。当这种方向变得“逆”了的时候,就会出现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