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生肖遭人弃?
“老鼠”。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子贡去探望丧中的孔子,发现孔子旁边的小鼠在啃咬着东西,就斥责它:“何不遁走乎!”(为什么不跑啊!)结果老鼠不但不逃跑,反而盯着子贡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 (古人画老鼠取笑,插图来自网络) 子贡很奇怪,就问别人,别人告诉他,这就是所谓“鼠目寸光”,意思是,这个小老鼠,眼睛就这么点,能看多少东西呢。
后来,古人把这句话浓缩成“鼠目寸光”。形容人眼光短浅、见识有限。 这只老鼠,其实象征的就是“遭人遗弃的遭遇”。
为什么是“遭受遗弃的遭遇”?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少,经常“子曰”“弟子曰”的;到了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见解,就不太认同老师那些主张,开始和老师辩论。于是,就有了“师不如弟子”的例子。
比如说,孟子同母亲住在一块儿,而孔子则是自己和母亲住在一起;孟子在母亲去世之后,为母亲守孝一年,而孔子是在母亲去世6年后才为母亲迁坟的——这两件事,在当时的礼节中都是大大超过了标准时间的,所以孟子觉得自己比孔子守孝更孝顺,而孔子则觉得孟子比自己更懂得礼仪。两个人各说各有理。
还有一次,孟轲向孔子问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就可以称得上“仁”了;而孟轲却认为,要“先王而后亲”,先王的做法才可以称为“仁”。孔子反驳他,什么叫“先王而后亲”,你父亲我都不能尊敬,还想去尊敬什么先王! 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谈论周朝的情况,他愤愤地说,“周王室真卑贱啊!”——这等于说是贬损周王朝。可是,当有人拿出周天子送他的礼仪重器问他该不该收的时候,他却一本正经的说,“周天子送了,我受了,这有什么关系!”
孔子的话变得如此快,就是因为他老了,想不起刚才说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