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怎么运行?
1. 首先,我们看一下北京地铁是如何运行的 以2号线为例,早晨6点,前门站开始有人进出站,这时系统自动启动。(注:这里的“人”特指买票或刷卡进站的人员)然后,系统会计算该时段预计通过列车数、平均速度等数据并发送给车头(车辆调度中心);同时,这些数据会被实时显示在监控画面上,供值班站长等管理人员查看。 7点前,西直门到前门区间的车站已经全部开始运营。这时,我们乘地铁去前门会发现,车到了西直门后,司机会在列车运行图中按下一个按钮,确认后,列车会自动继续开向前门方向。
8点左右,列车到达前门站。列车停稳后,站内闸机开启,乘客依次通过。这时,后台统计昨日和今日的客流数据并将之与以往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大客流风险,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而一旦遇到大客流时,系统可以根据交通部的指令,自动调整该线路其余路段列车的行车时间间隔。同时,各主要站点也都配备了应急通道,以防出现大面积候车拥堵等情况。 当乘客走完所有流程后,系统会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报表,传送至相关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运行机制不仅适用于地铁,同样适用于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工具。
2.再来看看广州地铁如何运行的。 以3号线上午9点半至10点之间的一段行程为例。 在一号线杨箕站,记者遇到了准备上车的一群学生。 “你坐过地铁吗?”记者问其中一位穿着高中制服的小同学。 “没有啊!”他有些吃惊地回答。 “那现在跟你一起坐车的人里,有没有一个人是你刚进入地铁时已经在里面的呢?” 同学思考了一下说:“可能有吧。” 随后,记者在车厢内果然发现了一个刚下车后随即入内的女孩。 “你从哪个站下车?”当问及这个女孩为什么一进一出都不出站时,她回答说因为要赶飞机所以来不及了,而且这样省掉一次买票的费用比直接凭学生证优惠的要合算。 实际上,像这位女同学这样的“不进站”乘客并非没有,只不过比例很小。而一旦遇到类似台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地铁站内难免会出现大批急于回家或是需要临时避雨的“落难者”,此时若轨道交通安全隐患将会大大增加。
为此,广州地铁除了配备应急预案外,还引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 例如,在某一个隧道内出现了大量的井盖丢失或者打开的报告后,系统会在地图上标识出一个区域,并弹框提示运维人员对此加以关注。而对于个别恶意破坏井盖的行为,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其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