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五行属于什么意思?
从《说文解字》中解释“源”和“流”两个字入手,来解释这个“五行为何”就很能说明问题。 说文解字:源头,水从山上流下来的地方叫“源”。 说文解字:水流的通道叫做“流”。 金文小篆里的“源”字(金文中“魚”下面是“水”) “流”的字形变化较大,金文中像两条鱼在水中游动,小篆中上部像两只“鱼”,下部像“水”。
把“源”和“流”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理解就很好玩了——上游是山(源字的部首),中间是水(流字的下部),下游可能是海(流字的上部),也可能还是山(源字的部首)。在古文字学里这叫“复姓”,意思是这个字上一部的字形,作为下一部分的偏旁。那么上面的“水”和“鱼”,也就是“源”和“流”——有本有末,有始有终,这正符合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五行的说法。
所以,“五行之木”就是生长向上、一直延伸到顶端的花朵(未得金而成熟,不遇火而凋零);“五行之水”就是川流不息、周而复始、滋润万物的泉水。 王阳明的五行学说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哲思(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在金庸小说中的折射。
金庸先生借用阴阳、五行的概念来指代人生修炼中的种种境界,其实这也是东方哲学中关于生命本质的探讨。 《易经·乾卦·文言》中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凝命,……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这里的“黄中”就是指的阴阳调和的境地,也接近于佛教术语“中道”的意思了。
《中庸》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段话的核心是人要遵循自然的本性(天性=天性),这就是“道”。怎么去遵循我们的本原呢?《中庸》给出了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勿乐,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就是说要不断学习、不断求知然后内化于心才能达成“中和”的境界。
《礼记·儒行》中也说到“儒者,人之为人者也,犹水之为饮者也。”把人比做水,虽然形象,但是不够精准,因为水是随着地势流向低处的,而人行进的方向却是由着自己的意志的。但人又是水做的——有情趣、会感动、懂忧伤、有泪水。这才是真正的“五行俱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