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药有降压作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历来都是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风”“热”致病的记载,并提出了“治风先治水,治水先利小便”的方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之五·气·血·湿》中提出:“湿热痰饮之人,头面虚肿,精神困倦,四肢沉重,小便短赤。”并介绍了用黄芩、黄连等药物清热燥湿的治疗方法。 近代名医叶天士认为:“眩乃病之高径(经),痛者瘀血,昏者痰厥,狂者火热冲心;”并指出:“若瘀久化热,郁热生风,始则头晕,渐至厥脱者死。”他主张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治疗高血压病。 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经验,充分结合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认识,对高血压的病机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其中,刘奉五教授认为肾阴虚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的根本原因,而痰湿、血瘀则是标证;沈雪勇教授则提出气虚是人体最大、最根本的致病因素,血液亏虚是引发高血压的主要根源,而痰浊、水湿、瘀血是在气虚基础上形成的病理产物并加重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临床上常用具有清肝明目、滋阴补肾的中药如枸杞、菊花、杜仲、牛膝等,来平肝潜阳、补肾泻火,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如果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机不利,运化失司,聚湿成痰,壅阻脑窍,则可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健脾祛湿也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