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散国际投资?
分散风险是金融投资中最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投资策略的方方面面—— 选股时选多个行业的股票; 选基金时选风格多样化的基金; 选择理财工具时考虑收益和风险的匹配等等。 但对于海外资产配置而言,分散风险的意义则更为重大,原因在于我国居民个人直接海外投资渠道有限,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购买人民币-外币”理财产品或基金进行资产调配,而此类产品一般都是通过组合投资的形式来降低单点暴雷的风险。
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选择的金融“标的”并不多,因此投资者在进行跨境资产配置时仍然面临一定的选择和配置难题。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应该选择什么类型的资产进行海外配置?从国内现有的政策框架来看,能够直接用于海外配置的钱主要是金融资产,包括人民币和外汇,以及以这两个基础货币为主构成的资产。目前,居民可用于海外配置的资金体量约为10万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资金体量是指国内居民(不包括企业)直接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额,虽然可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实现全球资产的配置和投资,但这部分资产最终都会以人民币或外汇的形式存在海外。如果扣除掉已经投入海外市场的资金,以及因为汇率变化引起的资金规模变动,实际可用来进行跨国配置的资金相对有限。 那么,既然跨境资产管理的资金体量并不大,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性一点,把所有钱都投到最热门的地区或者国家?当然不行!
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够高,可用于投资的产品供给不足,导致投资者很难针对不同资产类型做更为精细化的分配。另一个原因则是出于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考虑。尽管投资者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一致的买入行为,从而推高某个资产的价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买入后,投资主体的行为就会发生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此时,如果投资者继续大量买入的话,其追加投资的收益率可能反而会相对较低。这就像是一个“阈值”,一旦超过了这个“阈值”,再追加的投资效果就可能不明显了。所以,最好的资产配置其实是基于理性、合理的投资决策而非情绪化因素作出的。
其次,我们应该怎样判断不同地区/国家的资产类型是否均衡呢? 我们先来看看国际上常用的衡量方法。其中比较简单的方式是按照一国的GDP占世界GDP总量比例,来决定该国的资产配置比例。比如,假设我们希望每个国家/地区的资产配置比例维持在5%的水平,那么当某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额的比例达到5%时,我们就认为该国/地区的资产已经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可以不再增加。
使用GDP占比作为标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各国的经济增长必须具有可比性。否则,一个国家的GDP增长即便快于另一国家,但只要不具备可比性,就不能使用这个方法。 除了GDP占比之外,另一个常用的方法叫做“夏普比率”,它表示每承担一元的风险所获得的回报。如果某项资产或资产组合的夏普比率高,就意味着同样的风险水平下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或者同样回报水平下可以减少更多的风险。 所以,如果我们选择了某一个国家(地区)的资产进行了跨境配置,那么就应该综合考虑GDP占比和夏普比率两个角度的结果,确保我们的配置是相对“均衡”的。 当然,上述方法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在实操中还需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比如,对于一个希望尽快实现财富积累的人来说,就可以适当提高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而对于一个希望能及早退休享受生活的人来说,就应该倾向于低风险资产,并尽量降低现金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