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是大趋势吗?

董天靓董天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资产证券化(简称ABS),在国内已经悄然发展10余年,但在2014年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ABS规模从2013年底的1488.7亿元增长至2015年底的6065.3亿元,增长率为307%;存续期规模从2013年底的1124.5亿元增长至2015年底的5085.5元,增长率为351%。2015年底ABS存续期规模占整个债券市场余额的1.8%,占企业债规模的5.57%,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融资方式在债券市场中的占比迅速提高。ABS在2016年第一季度发行金额达到847.98亿元,预计全年ABS发行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那么,ABS能否成为未来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甚至成为固定收益市场的主流品种呢?是否能够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

笔者认为,ABS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距离成为主流融资产品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企业对于ABS的发行成本认知不够;第二,底层资产的局限性导致发行企业受到一定的限制。

企业对ABS发行成本认识不够 ABS 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并不是成本最优的品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和贷款相比,通过资产证券化筹集的资金,具有更高的成本和灵活性,但银行更愿意用较低成本的表内融资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

第二,与企业债等其他固收品种相比,由于ABS在市场上的普及率不够,投资者对ABS这种金融创新品种的认知存在一定困难,导致需求不足,导致发行利率相对较高。ABS的期限通常在五年以上,五年以上AAA级的公司债券在2016年一季度的加权平均利率为 3.25%,而同期限、同评级ABS的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 3.44%;一年期AAA级公司债利率为2.64%, ABS利率为2.93%。因此,ABS相比较其他融资品种而言,融资成本也较高。

第三,ABS自身的发行费用相对较高。根据发行规模的不同,ABS的发行成本在0.4%到 1%,在非银金融机构ABS产品中,一些复杂的项目,发行成本可能达到1.5%。

因此,综合来看,ABS与其他传统产品相比,融资成本并不占优。而很多企业出于对ABS的认知不够,或在融资渠道比较狭窄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拓宽融资渠道、美化报表等目的,发行成本较高的ABS也成为无奈之举,久而久之,也使投资者认为ABS的都是低成本融资,从而导致需求的不足,发行利率也很难下行。

国内ABS底层资产局限性导致了融资企业范围受限

首先,虽然国内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庞大(2015年A股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规模达到 5.19万亿元),但国内企业关系较为复杂,因此应收账款本身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合格的应收账款ABS资产包规模非常有限。

其次,国内应收款的债务人以国企和政府为主,而国外应收款的债务人以大企业居多,比如大型连锁超市,应收账款质量上国内和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内的应收账款ABS发展仍然面临障碍。

最后,国外ABS的品种更接近于证券化的本源,包括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而国内ABS受限于《证券法》的限制,仅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将金融债权进行证券化,因此消费贷款ABS的主要发行主体是招行等大型股份制银行,发行成本和规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短期内难以快速增长。

因此,受限于国内底层资产的局限性,发行ABS的企业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和国外相比,也难以达到固收市场主流品种的重要地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