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怎么算的?

龚紫蓝龚紫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金、木、水、火、土五者,既可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始源及其相互关系,又可用于说明人事现象的起源和变化等,如用来解释人的形体、生理和病理现象。“五脏配五行”认为:人的五脏与五材相对应,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筋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用之,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为至阴,通于土气。”

以五行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由于五行学说,不仅认为五材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而且阐明了五材之间的生克关系,所以用来说明五脏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关系。如《难经·四十二难》说:“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此为母子相生也。……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此为相克也。”

以五行说明五脏之间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脏腑发病,不仅本身有病理变化,而且能影响到它脏。这种相互影响是按五行生克规律进行的。如《难经·七十三难》说:“经言有生病,不生病。何谓也?然:……假令心病,而肝气来乘脾,脾气自平,是谓脾不生病;心气乘脾,脾气乃病,是谓脾生病也。”

运用五行学说以论证病机、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和疾病的治疗等。如认为疾病的发生,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外邪侵犯人体而发病,一是从口入的饮食之伤,一是从皮肤毛窍入的风邪侵害,即所谓“其病生于内者,以五藏隔绝。病于外者,以五邪所伤也。五邪争的病,谓之乱心;五邪,谓五变毒。”(见《古今医统》引《难经》遗篇)五变毒,是五方不同的“毒气”。五方“毒气”不同时侵入人体发病的情况,称为“乱心”。内伤五脏,是由于神志变化太过所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精化为气,精食气,精食味,味伤争精,气伤于味。”五方“毒气”入里,损伤五脏之气和精,影响全身,所以能引起疾病乃至死亡。因此在治疗方面就要根据五脏各自不同的病变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以调整脏腑的活动,恢复身体健康。如《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肝,阴之变也,宜食甘,禁当风;病在心,阳之变也,宜食酸,乘夏;病在脾,阴之变也,宜食苦,乘秋;病在肺,阳之变也,宜食咸,乘冬;病在肾,阴之变也,宜食辛,禁手按而睡。”饮食五味入内,分别通达于五脏以滋养之,病重的五脏就要禁止外邪的再受,病轻的五脏就要利用“四时”生理条件而使之康复。

五材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也同处于一个整体之中,相生相克,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发生转化的运动规律,人体亦然,所以利用五行生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