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哪几个月份?
1、按照农历划分,秋分为立秋到立冬之间,具体为公历8月7日-11月6日前后; 2、按照阳历划分,秋分为7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秋分”的解释是: “八月中,解见春分” 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分时昼夜等长,各12小时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鸣之后再无雷,“收声”指不再打雷; 二候蛰虫坯户 : 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封住洞口以防寒气入侵; 三候水始涸 : 进入夏季降雨明显减少,天干物燥,水位下降。 秋天是收获的时节,也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过渡时期,万物随着阴气上升阳气下降而逐渐萧落。此时昼夜温差变大,气温逐渐降低并反复不定。根据不同的节气和气候特征,人们可因地制宜地适当增添衣物,防止感冒着凉,保护身体健康。
一、适时进补,注意平衡 食补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根据身体的阴阳虚实和寒热体质进行调整。阴虚燥热者可多食鸭肉、银耳、芹菜、百合等以滋阴润燥;阳虚怕冷者可多吃牛肉、羊肉、桂圆、核桃等食物以助阳御寒。但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切忌盲目进补。适量运动也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能力,提高抵抗力;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也有助于提升免疫能力。 二、预防疾病,注重防护 秋季气温变化大,且雨水多,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病毒,导致传染性疾病流行。因此要做好个人防范工作:一是勤洗手,避免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染上病菌;二是室内勤通风、勤换洗衣物,被褥经常暴晒杀菌消毒;三是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四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品以免引起肠胃疾病. 三、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 秋天的早晚比较凉爽,中午则炎热,所以要根据天气变化合理穿脱衣物,尤其是年老体弱者要及时添加衣物谨防受凉生病;另外还要做好足部保暖工作,因为脚距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一旦受寒会引起血液循环不畅,诱发各种疾病发生;此外还可以适当进行泡脚来促进血液循环。 四、早睡早起,劳逸结合 秋季天高气爽,宜早睡迟起,保持充足睡眠以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白天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有利于阳气的宣发与发散,强健体魄。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切勿过度劳累而影响身体健康。
优质答主
我觉的应该按农历来说,就是九月和十月这两个月吧 比如寒露白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这十五节气都是九月份发生的 然后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这些二十四节气都是在10月底到12月初之间发生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立秋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小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等等 在日历上找出来看就知道了啊!这样能更好的了解时间变化过程及温度的变化过程,也能更好理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句谚语的意思 为什么我说的是农历呢?因为公历是太阳历,主要关注点在于日期和时间,而农历主要关注点在月亮的变化(潮汐) 月相在农历里的变化是很有规律的,每月初一有月牙,每个月初三圆盘,每个月十六半月,每个月廿二满月,每个月廿三月牙…… 月相的变化周期也就是农历的一个月的时间长度变化规律,所以每年农历初一是同一个时间点,每年的农历十三也是同一时间点的阴历时间 所以农历里的一年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像阳历那样一年中任何一天都可能是同一天,因此用农历来划分四季的话会更有意义一点 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一年中大致是“夏长冬短”“秋凉冬冷”的特征,而不是像国外那种夏天很短冬天很冷的特征 中国地理书上的“春季”是从立春节气开始的,然而根据我国的气候情况这个春天并不是一个温暖的季节而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时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春季”其实是指农历二月末三月初这段时间 从谷雨开始,气温逐渐升高;从立夏开始,气温显著升高,这时候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夏季了 而“秋季”则是指农历七月初到八月的这一段时期 从白露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到了寒露霜降时,已是一年中的深秋时节。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冬季 也就是说农历七月到八月这段时间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秋天”,而这期间也刚好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最热的天气 同理腊月指的就是十二月,不是指农历十二月哦,即十二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日是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