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五行是什么?
《五运历岁纪》,“上见天符,下临太岁”的记载。 这里的“年”字,应该不是指农历的年,而是指阴历年(冬至到次年立春),“月”也不是农历的月,而是指朔望月。 古人把北斗斗柄指向作为划分季节的标准之一,当斗柄指向寅位,是春季开始的时间,也就是二十四节气里的“雨水”(正月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3°26',春分节气。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季养生之法”。 然而,《内经》中“春三月”的时间跨度是从立春到谷雨,即从阳历的2月4日至5月5日,而古代计算的时间节点和现在不同,他们是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时间,也就是当斗柄指向寅时,天气已经回暖,春天开始了,人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晚起,参加户外锻炼了。这种观念认为,只要天气暖和起来,不管是否立了春,春天就已经来到了。
这种传统的说法被记录下来,并编入医学著作当中,到了宋代,形成了官方的说法。苏轼在《苏氏易经传》中指出:“立春之后,天气渐渐转暖。”王洙在《十二气诀》中进一步阐述:“立春之后,天气渐暖。”清代张景岳则在《类经·摄生类》里指出:“春三月者,自小寒至谷雨,凡七十二候。”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在宋元之前,人们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雨水”这个节气并不存在。直到明代才确定“立春”“雨水”两个节气的归属——“立春”前五天为“立春”,“立春”后十五天为“雨水”。
根据古人的记载,可以知道“雨水”节气是在公历2月初,“立春”则是在公历1月底。 那么,“惊蛰”应该是公历3月之间。 “春分”则是公历3月20日或21日。 “清明”是公历4月5号或者6号。 以此类推,“小满”“芒种”都在5月底左右,“夏至”在6月21号或22号。 所以,按照中医的说法,“小满”之前,都是属于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