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字五行繁体多笔?
“是”在古文字结构中,由表示名词的“正”和表示动词的“之”组成。本义就是表示判断,即判断的字。所以从文字学角度讲,“是”字属会意字。 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所以在造字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概念的符号放在左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符号放在右边。这样,就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偏旁部首。我们根据“是”字的字形演变,就可以知道它在古文字结构中的位置了。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可以看出“是”字左边的“止”(脚)字头一直保持着,而右边的“之”字则做了一些调整,变成了今天的“之”。可见,“是”字是一个形声字。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小篆中“之”已经变成竖写了,这说明它作为助词的时候,已经可以省略了。到了楷书阶段,为了方便书写,“之”变成了“厶”。但是,作为助词时,“之”省略的情况依然存在。如“甚美”的“美”,“无论”的“无”,“莫不”的“莫”——这些“之”都是后加的。如果观察不够细致就会忽略这些“之”的存在,造成误字。 所以,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是”是个形声字,但它有个带歧义的偏旁——左边的“止”字头,表示的是名词或是动词。这个字在古汉语里经常做动词用,它的发音也保留了古代动词“之日”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