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师古形容什么生肖?
应该是马。 马是奔跑得最快的动物,所以用“迅”; “扬眉吐气”的“吐”字,含有“有生气而出”的意思,用来比喻人的情绪高涨、精神焕发。 而“扬眉”则是比喻人眉头舒展,形容心情愉悦。 两个词语合在一起描述了一种情绪高涨、意气风发的状态。 所以,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不拘泥于成规,敢于创新,也指采用新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唐朝韩愈的《答李秀才书》中。 里面记载了韩愈与李秀才的一段对话,原文是:“欲扬其文,先澄其本,本之不澄,文将何益?……惟古之为文者,必有稽考;然则所谓辞者,不以其故废矣乎?今学者为文章,皆古之所弃而不为者,然则有辞而见采乎?曰:‘无之’。然则何为而可得哉?日:‘思其所思,言其所言,师其所以师,道其所以道’。” 后来这个成语出现在元朝关汉卿著的《金线池》第二折:“我则今日着这妙手回春医治他,不用针剂药饵,只需调停胸腹,扬眉吐气。” 现在我们经常在口语中听到人们说“扬眉吐气”,但在古书上很少碰到这个成语。 这是由于在书面语言里,“扬眉吐气”常常被写作“扬觯吐气”。 “觯”读音zhì,是一种古代的饮酒器,类似酒杯的形状。 “吐气”意思是“出气”,表达内心积压的情绪。比如“吐气”可以表示愤怒,如“他气得直吐气”;也可以表示愁闷,如“他心里堵得慌,不停的吐气”。 到了宋代以后,“扬眉吐气”才广泛出现,开始作为褒义成语,表示心情愉悦和自信骄傲。 这可能跟中国人自信心提升有关。 唐代是中世纪一个经济和文化发达的时代,因此人们充满了“我大唐天下无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自豪感,对外也很强势。
所以这时没有哪个国家敢惹中国,我国人民也就很自信。 到了宋朝,虽然军事上比较软弱,但是经济文化依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人们同样很有自信。 所以这个时期“扬眉吐气”含贬义。 元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弱势,而且内忧外患,“扬眉吐气”自然就被带上贬义色彩。直到近代,我们国家开始由弱变强,人民也渐渐有了尊严和自信,“扬眉吐气”又回到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