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只生肖吃树皮?
这个问题有歧义,一是问吃树的蛇、鼠、鸟等是什么属相,二是问吃树的动物是什么属相 前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后一个问题就比较尴尬了..... 首先肯定地说是鼠,为什么呢? 《礼记》中有记载“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所谓“獭祭鱼”就是水獭捕捉到鱼之后把鱼摆在岸边,如同祭祀一般(这里也说明水獭是水中的捕猎者) 其次是蛇,为什么是蛇呢?因为蛇是地下活动的捕猎者 《礼记》中也有记载“仲夏之日,万物方盛,日阴其盛,人气燥盛。”(说明此时草木茂盛) “仲秋之月,霜始降,草木黄落,宜收不宜败。”(说明草木开始凋零) “季冬之月,冰雪霜雹,遏阳在内。”(大寒过后,万物不再生长,这是属于闭藏的季节) 蛇在春夏旺盛,恰好与草木的生长和繁茂对应 接着是羊,羊主要吃的植物应该是草,但我们所说的吃树应该是指啃咬树皮或者枝叶,那么羊吃不吃树呢? 《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行夏令,则水木郁,民多流亡。”(春季如果施行夏季的气象规律,那么树木和水泽就要枯萎了) 这里是说木和水都对应春天生发之气,如果过度就会抑制生发生长。所以春三月要禁伐林木。
但到了秋季,情况就相反了 《礼记·月令》中载“孟秋行冬令,则水冻,阳气在下,草木不荣。”(如果秋季太早冻结泉水,那么草木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了) 这里是说水在秋季应该处于收敛状态,不能过早结冰。 所以从《礼记》的记录来看,羊吃树的可能性比较大 最后说到猪,猪确实是不吃肉的,那它吃什么? 《礼记·月令》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斩百草,蓐不作。”(九月的时候草木开始枯黄掉落,这时候要把野草除掉) 也就是说猪主要吃的是植物残渣,当然还有一部分未消化的草料堆积在肠胃里,经过厌氧发酵形成了粗蛋白,这也导致了猪肉特有的风味
鼠字的甲骨文字形,象的是鼠吃禾粟之形。金文字形比甲骨文繁化。小篆承传金文写法。隶变以后,楷书写作鼠。
“鼠”字在形声字中属形声半记号字,现代有“老鼠”一义。老、牲、禽、畜后面加动物名,多表示幼小者。
如“老猫”、“老牛”、“老鸡”、“老鹰”等,都不表示老年的猫、牛、鸡、鹰,而是小猫、牛犊、雏鸡、雏鹰。“老鼠”的“老”,也是这个意思。
古人用字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鼠”字古义有“偷窃”、“盗贼”等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濯淖污泥”、“蝉蜕浊秽”,指受污浊不堪的盗贼所害而被流放。“蝉蜕”比喻脱身免祸。
古人认为“鼠”没有牙齿,但有血气,指某种不能公开讲的事物具有某种功能。“鼠子”、“鼠”还指“男子私下去做的坏事”。又古诗文中“鼠”还用作自称之词。“鼠”字在形声字中属形声半记号字,在现代汉语中还有“老鼠”的意思。“鼠”字在象形字中属于“六书”中的会意字。表示的“像老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