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化能考吗?

迟惠桐迟惠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为下面的文章标题写一篇中等长度的短评,100字左右

【例文】:“三苦”精神造福子孙

读了这篇报道,使我想起去年8月下旬,本人出差南京路过芜湖,顺道去看望一位老朋友。当他得知我是从黄山来的,便用十分激动的声音和眼神对我说:“我见到活的黄山人了!”我是亲眼看着这位老兄从小学生成为生产队的领头人的。

小时候,他晚上点一盏菜油灯,还要拿着书走到村头路口,借着路边的光明读书;白天干活时,背着书本走到田头,坐下来,在地上吐两口吐沫,在灰土坷垃上擦两擦,就当作书桌写字。白天干活,晚上挑灯苦读,日子虽苦,但心里觉得甜,因为他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

毕业后,他当了小学教师。那时,教师待遇极低,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的年代,生活更是难以度日。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他总是想尽办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成绩。学校里没有桌椅,他就拣回一些木棒,削了当椅子;没有黑板,他就用墨汁刷在一个大大的门板上,当做黑板。冬天,学生没有御寒的衣服,他便自己挨个到学生的家里走访,劝说学生的父母把孩子保暖的衣服送到学校。有的家长把被子破了有个大补丁送给他,他知道后,就拿回来给困难的学生用。每逢暑假,别的老师给学生补课,都从家里带粮食,他就在校办工厂打工,给学生们做饭,赚点补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很差。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极弱,经济困难,生活艰辛。1979年,他得知西南某县一个班27名学生的父母全部死亡后,便和几个人一起,自掏腰包,带着粮食、衣服、药品,开车数千里赶到那个地方,救急助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当“老大”的那些日子,常常是白天办公,晚上开会研究如何解决企业的困难,经常通宵达旦。他常说:“我吃粮是吃得香的,但也要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黄口地区的百姓。”

1983年,他在黄口地区任职4年后,担任了地委书记。当时,地委、行署要求3年改变面貌,但只有1年多的时间,全地区经济仍无起色,百姓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他心急如焚。于是,他带病和工作人员一起查资料,一起跑基层,一起调查研究,探索振兴经济的路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过去搞建设是“抓了夫人跑先生”,缺少一个完整周密的规划。发现问题后,他组织人员日夜奋战,仅用1个月时间就制定出了《安徽省灵璧县、浙江省泗县宿北片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他一锤定音:“先发展起来再调整,快上的马马虎虎上,能上快的先上慢的,能先上的先上。”当时有人提出灵璧县粮食产业已够大了,不能再上。他说:“灵璧县是百里粮仓,但农民富不富,关键看能不能调整。”他力排众议,硬是顶住压力,促成了这一工程上马。结果,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县186个建筑项目破土动工,经济危机迎刃而解。

他离开黄口地区后,又陆续担任几地的官,无论走到哪里,都勤政、廉政,并留下许多佳话。退休后,他还担任了多家公司的董事、高级顾问,仍然关心国家的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