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五行属什么?
“十月为亥”,《尔雅·释天》说; “十二月为丑”“正月为寅”则见于《礼记·曲礼下》和《公羊传》昭公十七年等,至于“三月为辰”、“五月为午”、“七月为申”、“九月为戌”则是汉代通行的说法了,见《汉书·律历志上》等等,而《淮南子·天文训》的表述更为清晰严谨一些——“十月阴气始杀,谓之孟冬。十一月阳气始萌,谓之仲冬。十二月阳气始振,谓之季冬。正月阳气始生,谓之寅月。二月阴去阳来,谓之卯月。三月阳气方隆,谓之辰月。四月阳胜阴衰,谓之巳月。五月阴阳争,死生分,谓之午月。六月阳气极,阴气微始着,谓之未月。七月阴气渐竞,谓之申月。八月阴气始杀,谓之酉月。九月阴气盛,阳气始杀,谓之戍月。十月初白,阳气始生,谓之亥月——以上诸家说法大同小异而已,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描述都是阴阳消长之态而非五行属性,而且其中的一些月份在现今的二十四节气之中也有变动,但古代的月份本就和节气无关,故而这里也不多说。 而题主所说的“腊五行属火”恐怕只是坊间流传的说法罢了,毕竟“十二地支中‘巳’和‘午’相邻,且都属火”这个逻辑似乎有些奇怪! 然而事实上,从古代干支纪日法中来看,农历12月的天干是己而不是辛;而从现代干支计时法的推衍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当然由于现代计时采用的是阳历,所以干支计时的日期往往要加9或减11): 在上述表格中能看出两个特点:其一,不论农历月份的首字为何,其干支组合均为“甲已合化”,也就是说农历12月天干为己不属金而是属土;其二,农历12月的干支均包含有“巳”字(除了公元765年的“丁亥”),那么这又说明什么呢? 我再举两例: 第一例发生在唐朝:唐玄宗时期有个叫王琚的人,此人性格刚直,颇有谋略,深得玄宗赏识并一度被重用。但是后来因故失宠,流落江湖。安禄山叛乱后,玄宗入蜀,途经襄阳时王琚前去相迎,见面就说自己曾经见过天象,知道安禄山的反迹,如今正要去找郭子仪讨兵平叛。玄宗大喜,立刻任其为襄阳太守,并命他星夜赶路,先于自己到灵武寻找太子。 王琚到达灵武之时,太子还没有赶到,于是他在驿馆里等待。一天晚上,王琚正在休息,忽听外面有人大喊“王琚来了吗?我要见他!”王琚出去一看,见一黑衣人站在门外,便问是哪位。那人说自己是太白金星,特意奉玉帝旨意前来告诉他“太子不久将至,届时你我当同往太原,迎接唐家社稷。”说完就消失了。
次日,太子果然到来…… 第二例也发生在大唐,不过年代较为久远些,大约是在隋末唐初之际:据《旧唐书.李靖传》记载,李靖曾应募投奔瓦岗军,与徐世绩等人一起辅佐翟让。后来李密夺取瓦岗,拥众自立,翟让遂退居幕后。李靖认为翟让为人宽厚,必定会被李密所害,于是便建议徐世绩趁机除掉翟让。徐世绩照此而行,结果真的让李密将翟让给干掉了。
此后李靖就归顺了李密,并被任命为将军。不料没过多久李密就被王世充击败,走投无路之下投靠了李渊…… 李靖的故事到此暂告一个段落,我们继续讲回农历十二月。 其实早在王琚遇到太白金星的30多年前,杜甫就曾写过一首诗,诗名就叫《十二月乐词》。该诗共咏十二月中的12件事,其中第4首如下: 这首诗的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与人物形象,第三句则明确告诉读者此时的长安正处于冬季,最后一句则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态——他是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迎接太子驾至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句并非泛泛之言:唐代的十二月确实与五音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所谓“宫商角徵羽”之说,而所谓的“征调式”就是按照宫、商、角、徵、羽的顺序进行排列的序列,因此唐代的十二月也被称为“五音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