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行是怎么来的?

臧嘉朋臧嘉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这一概念最初源于儒家经典《尚书·洪范》,原文是: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其中的“五行”是指五种物质,与水、火、木、金、土相对应;而“稼穑”一词中的“稼”指的就是稻谷,“穑”的意思是收割,合起来的意思是“种植收获”,也就是耕种。所以“稼穑”也代指农业。

至于这五常,则来自《书经·舜典》中“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惟民德称。”的记载,其中的“五教”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后来儒家为了配上天之五行,又把“五教”对应解释为仁义礼智信。

因为古代社会人们主要的职业分工就是农民(士农工商),所以职业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性别不同,因此五行里的“金木水火土”实际也暗含着阴阳的概念(金木为阳,水土为阴),而四季也被用做区分五行(春木夏火秋金冬水)。 所以汉字五行的来源实际上来自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澹台杉琬澹台杉琬优质答主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里重要的一个概念,历代文人都将五行与中国元素巧妙的融入到一些典籍中,让读者在欣赏文字、享受文化的魅力之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将智慧延续。不过,许多人在看到这些文章之后,对于五行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到十分疑惑。汉字五行是怎么来的呢?

五行学说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基本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规律。在五行学说中,具体事物的五行属性不是孤立地确定的,而是采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因此,虽然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在某些方面各有差异,但只要它们在整体的性能和作用方面有相似之处,就可以按照“五行相通应”原则确定五行归属,并称他们“同类”。

比类的方法,就是根据已确定了的某些具体事物或现象的五行属性,及其抽象或引申出来的五行规律,以此类推和分析判断其他相关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及五行规律。这是“五行相通应”的基本方法。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或能)构成的,《尚书•洪范》即有“水、火、金、木、土、谷惟土”的记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