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谱怎么做?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宁国堂”。南京,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我家也有着深厚的大家族渊源,世代居于南京,金陵曹氏。
我的高祖曹文辉,曾在清朝为官,曾赠太子少保衔,老屋在朝天宫附近,有田地数百顷,是当时有名的富豪。高祖曾叔祖叔公父辈都生于南京,长于南京。我奶奶的娘家是安徽太平府望族,表哥们或长辈们的很多都在科场上颇有建树。我生于1988年12月,从小在家长的讲述中就知道我出生的这个年份是很重要的年份,我的一生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我的名字也有着特殊的寓意:当时正值中国恢复对世界体育组织的合法地位,“体”字代表体育运动,“育”字寓品德教养。而在1988年我国最早的国际性体育组织——亚洲足球联合会成立20周年,于是将12月8日定为“国际足球日”。而我家家谱明确记载着,我这一辈是“兴”字派,上溯二十一辈,是“家”字派。而这“家”学渊源更有着美好寓意:“家”字上下结构,上“宀”表示居住之所,下“豕”是家畜,而“豕”沿用的是“象”的形体,“象”是古文字中的“老虎”,因而“家”字便有居所、家产、归宿等诸多涵义。我11岁时曾听过南京艺术学院丁解林教授给家长们讲座过一次家教,当年他讲座的主要原因是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人格教育。他的主要讲的是“父母学校”、“从小教起”、“多读多写”和“立规矩”。那时我并不知道我的整个曹姓家族,从明代开始就出了许多“家庭教师”,明代的曹睿是状元,其家族“一门三进士,兄弟五举人”,家族的“启蒙老师”——曹世祺,从明嘉靖24年(1545年)至清康熙38年(1699年)的150多年间,在江南各地授徒讲学达300余年,为东南地区培养了不少人才,号称“江南第一家”而声名远扬。据说,曹世祺在金陵任太傅时,因为“教”而享有美誉,当时“天下慕从者若过江之鲫”,故有“太傅门生”500人之说,并在北京国子监内建有“师桐精舍”,“师桐”即“世家”之意,也是为纪念他的。而明代末年的西楚霸王项羽的七世孙、“复社”领袖曹允植,更是“少年科第,教授征辟,旁及词章故事,无不淹灌”,“一生为经学故,几残五车秘”,被誉为“江南第一书香门第”。曾祖父曹大烈,自幼受家族文化气息熏陶,5岁就能作诗,7岁就能写作古文,曾作《哭皇考》,皇考指曾祖父,这在古代是罕见的,但被作为不祥之兆,夭折而死,这是后话,曹大烈逝后,按照其“矢志焚修”的遗嘱“灰身瓦钵内,犹存饭僧心”,其家人将他的骨灰盛在脚盆里,由母亲送至栖霞山放生池焚化。后来家族为他在钟山建“思孝亭”,在孝陵卫建“节孝家祠”以旌表忠孝。曾叔公曹景濂,清顺治元年(1644年)进士,历任山西蒲县、交城、太谷等县令,“治行为政清白,尤慎简不苛”,“祀名宦”,著有《曹学士文集》。而我的先祖曹文渊,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举人,康熙四年(1665年)任广西荔浦县知县,“励精图治,政简刑清,政事之余,优崇教育”,“祀名宦”。我的堂祖母周元桂,是康熙年间的“两淮巡盐御史周铭之女”,我的三伯父曹振铎,“抗战前期曾出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安徽抗战教育最早的服务人员”,“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皆所长”。曾祖母张氏,“自幼聪颖过人,少承庭训,诗词书文,无所不精,善画兰,工楷书”。
小时候,每年春节到家族的长辈们家或祠堂拜年时,就会有很多族里的老人给我们小辈们发“压岁钱”,那时对孩童而言那是欣喜若狂的,而那时感觉“压岁钱”特别的有意思,那是一种长方形用红纸包着的银洋,上面写有“压岁钱”三字,至今我还保存着当年父母给我发的“压岁钱”,在我上中学时,我的母校“南京大学”曾出过一次家庭文史集《丹椒集》,“丹椒”是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是“南大有名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后来父亲为响应“文化大革命”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他的“老南大”毕业证书主动交出无偿捐献给“南京大学”,而“南京大学”又回赠给父亲一套印制的《丹椒集》作为纪念。而此刻,我手里也有印制的《丹椒集》,但那是以后的事了。
我儿时脑海里就存在一个神秘的名字——金陵曹氏祠堂。童年时常梦想能有一天进入其中,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神秘。但直到我考上大学,离开南京前夕,在父亲带领下最终如愿以偿,看到了梦中老屋,一座三进的古典式建筑。
曹氏祠堂系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由开国元勋曹彬十九世孙曹尧封所建,“门坊巍峨,堂宇深邃,山门内右壁有尧封祖遗像,盔甲鲜明,英气逼人”。第一进有“重光”、“享殿”、“朝宗三屋”,中案两侧陈列着昭忠祠所祭祀的明末清初以来曹氏祠堂历代杰出人物铜质坐像。第二进有“萃食”、“金声”、“玉振”三楹。第三进为“赐福”、“凝晖”二楹,为祠墓所在,内有赵蕤、张九龄、李郢等与曹氏子孙有关的大型壁画和唐太宗《赐金陵王方等诏》、宋真宗《赐金陵曹遵奭进书表》等10余通石刻,庭院中古柏苍翠,“祀名宦”曹文渊及“乡贤”曹娥、刘禹锡等,其中有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所立,表彰曹文渊“节孝”碑。堂内正中祀“先堂太祖”神龛,两侧分祀“曹氏祖宗”及“闺德”神位。堂内厅壁嵌有宋代米芾等及清代章兆鸾、孙元衡等名士咏金陵曹氏祠堂诗石碑28方。院中桂树丛生,“春夏之交,香气袭人”,“春香”、“秋实”两座石碑,分别铭刻着“月桂簪花”、“月桂摘英”诗句,为曹氏所书。院中花木扶疏、竹翠清幽,两尊石鼎立于门后,相传为明初人遗留的“洗笏”、“抱琴”石琴,“洗笏”即洗笏,指代官仪,“抱琴”乃隐士挟琴钓鱼之意。这两件石雕均为宋代遗物,“历经风吹雨淋,雷电击打,几毁几建”,“洗笏”石鼎曾于1978年“被南京动物园所凿石桶压坏”,“抱琴”石鼎“被毁于十年浩劫”。但此两件石雕均为1994年金陵曹氏族属重建梅园新村祖屋时复建,现仍完好地保存在此处。
金陵曹氏祠堂与西安、洛阳、苏州、扬州等地的曹氏祠堂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和珍贵的文物保护价值,对于研究我国明代、清代的封建礼教、社会习俗都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亦是海外华族寻根问祖的纪念地。然而,它现在已成为“危堂”,即将毁于一旦,这不能不令我们浩叹!对此,族内族人无不担忧,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多年来一直希望得到保护与修复。1994年6月24日金陵曹氏举行重建祖宅盛典,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和平、南京市文化局局长朱建华、南京市秦淮区副区长李超健、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阮长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建国、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韩和平、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王鹤、南京艺术学院乐派系主任叶大鹏等贵宾,以及南京、扬州、苏州、芜湖、淮南、合肥、西安、成都、武汉等地曹氏宗亲,盛装出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金陵曹氏派行字“九世孙”、《丹椒集》主编曹景德主持了重建曹家老屋落成典礼。祖屋落成,使得“金陵百代基业,儒宗一代文章”的曹氏子孙大为振奋与自豪。然而,这已是金陵曹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