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和考博的区别?
关于学术的层次,在西方是分得很清楚的。一般认为做学问就是三种水平:master, PhD, professor. 硕士(Master’s Degree)通常用于指学习型研究生学位;而博士(doctoral degree)则是指理论研究型研究生,即哲学博士学位(Doctor of Philosophy in Ph.D for short,简称Ph D)。 而教授级别就更好认了: associate professor(助理教授), full professor (终身正教授). 虽然这个序列里也有博士后、副博士后等等,但都不是做学术的正式资格。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个美国教授说自己是doctor, 他一定是PhD而不是master; 如果他是professor,他一定拿的是终身教职(tenure)而不是短期合同或者临时聘任。
在国内,情况很不一样。首先,“硕士”一词被广泛用作一个学位名称, 尽管它实际上是一个低于学士以上的教育程度;其次,中国的phd并不都是学术型的,很多都从事应用性质的研究工作——比如工科、理科和医学类phd,因为国内的大学不颁发哲学博士学位。最后,中国的教授也不全是philosopher ——至少很少。 所以如果要讨论中国式的“硕士-博士-教授”这三个概念的话,最好先把“硕士=学士+1",“博士=硕士+2”,“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师+5”的行政等级去掉。 在国内,对博士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学历这一层面,甚至有的人误以为读博就是为了多学一点科学知识。其实这种观点是很狭隘的。在中国,博士的主要功能其实是用来“刷身份”——尤其是当公务员或进高校当教师的时候尤其如此。所以现在的博士生基本上都不再是自己选择导师、而是由学校根据你的学历背景和所学专业来安排(当然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而且除了少数以应用型为主的高校外,几乎所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都是脱产就读——这恰恰是为了方便他们毕业后能立即进入政府部门或者高校工作。至于真正的科研型博士研究生,由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和写作学术论文以及进行实验室研究实验等,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不可能达到“毕业标准”。因此现在绝大部分高校都将这类博士研究生作为“在职攻读”来对待,只是给他们发一张文凭而已。这种情况在清华和北大这两所顶尖学府也不例外。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中国的博士研究生也往往只能算是准学者。因为他们一旦拿到博士学位后就可以马上去找工作,然后开始过朝九晚五的生活了----这就是目前大多数中国博士生所走的道路:读完本科后再读4年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子,买房买车...如果再加上几年博士后经历那就更完美了! 然而真正想成为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却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代价:不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与挫折;最重要的是还必须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否则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