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主要产什么?
先引用个数据,2017年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高达83%(第二产业为9.8%、第一产业为6.3%),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业城市。
那么上海的“主要产品”自然是服务了——毕竟一个城市的工业产值再高也不可能比另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低。 但是上海的“主要产品”中的“产品”可不一样是服务的。
上海的主要产品可以概括为“三中心”“两基地” “三中心”指的是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国际经济中心的形成有其必然性。首先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改革开放前30年的发展主要靠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其次是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设的通商口岸与西方世界接触频繁,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沿海建设特区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政府的政策先后建立了张江高科技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投资,使得上海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腾飞。
国际金融中心的确立要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上海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上海金融功能的初步建立;后来随着浦东的开发,上海的外资流入量大大增加,为了适应国际投资者交易的需要上海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上海外汇交易中心推出做空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际航运中心主要是由虹桥枢纽、北横通道等交通基建项目的建成而形成的海上大通道和陆上干线公路与铁路相结合的联运体系,同时依托洋山港建设形成了上海远洋运输和港口物流产业集群。
两个基地指的的是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成电路是上海率先引进外商投资的产业项目,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是上海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制造到封装测试再到设计,上海形成了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生物医药也是上海重点打造的产业基地,根据规划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打造多个全球领先的产业园区。目前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都在加快布局。 上海主要产品的“产品”远不止于此,像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诸多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崛起。未来几年,上海将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