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负债情况吗?
首先,我并不是专业人士。 只是从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 不保证完全准确。 中行作为国有银行,一直秉承稳健经营的宗旨。 从资产质量看,近几年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17年4.95%)。 但主要问题在于不良贷款的处置难度较大。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很多企业本来就是靠政府关系申请到的贷款,所以即使出现贷款逾期,也往往能够收回款项。再加上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本身具有周期性,导致资产质量看似良好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较大的风险。 从经营业绩看,中行这几年一直在持续亏损。2016年-2018年间,分别亏损了55亿、30亿和61亿元。
如果只看资产负债表的话,中行的损失其实是显而易见的——总资产减掉总负债得到的就是这些亏损。 不过,银行的亏损不一定都是坏账导致的。有一些银行虽然出现了大额资产的减值计提,但仍然没有实际收到相应的现金,这种亏损叫做“确认损益”,与坏账损失的判断原理一样,都要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反映。只不过,确认损益的项目一般不是银行的主业,而是诸如投资或资管业务等。
另外,我国的银行在核算的时候采用的是国内准则,和国际上通行的IAS下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国内准则允许银行计提足够的减值准备金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坏账,而国际上的银行却是采用较为谨慎的原则,即只提取足够准备的资金来应对已经发生的坏账。这样处理产生的结果就是,虽然中行的资产质量看上去还不错,但实际的损失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了。
负债率是个相对指标,本身是个中性指标,需要根据其适度水平进行判断。适度的负债率可以发挥财务杠杆利益,加速企业发展。负债率过高,表明企业财务风险大,难以得到债权人信任,也很难得到投资者青睐。我国《贷款通则》规定:“在保证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应控制在60%以下;拥有资金达到规定比例的大中型企业,资产负债率可控制在70%以下”。世界先进管理企业的负债率一般为12%―15%。我国企业管理总体水平较低,生产率不高,负担较重,要求我国企业合理负债率应控制在30%左右。
衡量中国银行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应当以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作为参考的标准。据统计,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变动情况和2005年国有四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001年71.3%,2002年73.5%,2003年75.2%,2004年77.5%,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为79.9%、中国农业银行为88%、中国建设银行为85.1%、中国银行为78.2%。
从中国银行资产负债率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在不断提高,大大超过了《贷款通则》规定的负债率最高线。特别是和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产负债率和同业相比,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仅低于农业银行,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中国银行背负过重的负债包袱,财务风险较高,存在很大的隐患。
当然,中国银行资产负债率之所以会远远高于产业企业的合理水平,是由于金融业与产业业在盈利模式上存在很大不同。金融企业通过存、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获取利润,负债在其经营过程中不仅是被动的承担财务风险,而且是收入来源,客观上存在不断提高负债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