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联为什么压中国?
不请自来,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国际体育联合会对我国体育代表团的参赛要求一直是比较宽松的。对成绩的要求是尽可能多拿银牌(银牌数不能少于铜牌数),因为奥运会决赛采用淘汰制,只要进入决赛即取得奖牌。所以实际上只要我们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尽力的去比赛,一般都能拿到奖牌。而金牌主要靠预选赛和小组赛取得。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中国的体育代表团已经开始由金牌战略向奖牌战略转型了。到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这一战略已经十分明显。比如乒乓球羽毛球项目上,虽然派出了大量主力选手参赛,但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保证拿到至少一枚银牌。因此当许昕/马龙连输两盘情况下,第三盘关键之极,教练组做出了让队员直接认输的决定从而避免败北的情况出现;又比如击剑项目中,当孙一文面对对手领先时,队医在旁敲侧击提醒落后分数时,孙一文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还以为自己已经获胜,直到裁判宣布对手胜出的时候才如梦初醒。
国际体育运动联合会在其颁布的所有规则中,从来没有限制中国队参加赛事或者禁止中国队夺得金牌的规定。所谓的“对中国队施压”其实只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正常操作。如果国际联合会有什么越线行为的话,那也只能说是对中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快速发展又无可奈何的反应。
体操,是欧洲人的运动
从体操发源地和主要举办地来说
体操最早发源于欧洲,并在欧洲举办。它于18 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普及,最早举行正式比赛的是德国和瑞士,分别在 1862 年和 1890 年举行了全国锦标赛,在1924 年运动会上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从 70年代开始,体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尤其在美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得到很大的发展。 1982 年国际体联有 68 个会员协会,有30 个协会派队参加了当年的体操锦标赛。 1989 年增加到 197 个会员协会。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后有214 个会员协会。 2002 年雅典世界杯体操赛有80 支队伍参赛。
中国体操运动发展较晚
中国体操运动的发展较晚,建国前,体操仅在城市中极少数体育场所和少数学校开展。建国初期,体操运动得到推广,被列为学生和民兵的训练项目。 1952 年举行了北京和天津的市级运动会体操表演。 1954 年我国选手在东欧四国表演赛中获得3 个冠军。这是新中国体操所获得的第一批重要国际性比赛成绩。 1974 年我国派队参加世锦赛,获女团第 16 名、单项 1 个第15 名。我国从 1959 年开始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曾在70年代获 28 个项目中的 17 个冠军和总分冠军。 70 年代末期,我国的单项和女队进步较快,在美国、加拿大国际邀请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并在1980 年蒙特利尔国际体操赛上获四项冠军,男团第六名。 1982 年世锦赛上,楼云获得跳马和自由体操两枚金牌,我国女队获团体银牌。从 80年代起,我国体操在世界杯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锦标赛上的成绩有了极大的进步。 1996 年奥运会楼云、李小双、李宁、童非、李小鹏、马艳红、毕伟君等人共获12 枚金牌。 1997 年世锦赛上李小双、李小鹏、毕文静、陈翠婷等 14 人获10 枚金牌。 1998 年世界杯赛彭松、樊迟、刘璇等 13 人再夺 6 枚金牌。我国选手在蹦床、艺术体操、健美操等新兴的体操项目上,也在 90 年代中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综上所述欧洲人是体操发源地,自然存在排挤